>>> 2008年第5期


“云南十八怪”的发展与变化

作者:王星然 罗 艳




  3. 丰富的物产。云南热量资源丰富、降雨充足,为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竹筒做烟袋”说的是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碗口粗的竹筒做成水烟袋。“树上松毛扭着卖”中的松毛就是松树的叶子。云南由于降水丰富、植被茂密,空气的相对湿度比较大,柴因受潮不易点着。而松毛含有油脂容易燃烧,深受家庭妇女的喜爱。
  4. 多样的民族文化。云南拥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民族成份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山峦阻隔,地形复杂,古代时交通十分困难,使各个民族的聚居地之间的相互交往受到极大的限制,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内滋生并成长的云南文化,自然而然地就表现为“隔山喊得应,望山走死马”、“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特征。
  5. 落后的交通条件。云南与缅伽、老挝和越南交界,过去有2/3的县不通汽车,相反地同越南还有窄轨铁路相通,于是出现了“出国容易出省难”这一反常现象。相对火车而言,汽车在山区可以走捷径、少绕行,铁路为了降低坡度,经常在山中与会往返、绕山而行,结果产生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现象。
  (二)现代经济发展是云南十八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 交通条件的改善。云南十八怪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交通、信息闭塞所形成的。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一隅,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区约占94%,只有约6%的平地,而且平地都是狭小、孤立、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群山之中的“坝子”,不像四川盆地那样集中为一个范围广大的区域,有利于文化的集中、淀积。据统计,全省1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有1440多个,总面积约为24000平方千米,平均每个坝子仅有17平方千米。因此,云南的封闭和闭塞可想而知。正是由于云南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闭塞性,导致了许多外地人看来怪异的现象,“云南十八怪”由此产生。而现在云南十八怪中的某些内容变得不再奇怪,其原因正是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云南建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南昆铁路等标准铁路线,可直通全国各地。随着中国铁路的第六次大提速,“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火车没汽车跑得快”已成为了历史。同时,全省以昆明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覆盖全省,几乎所有村镇都通了公路。云南的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开辟了50多条国内外航线,机场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云南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与外界的联系和信息交换日益频繁。
  2. 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云南的少数民族在经济的大潮中也发生巨大的改变,改写了“云南十八怪”的部分内容。在过去,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基本处于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商品经济落后,市场交易不多,散布在全省各地的乡村市场,尤其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很少用秤,农产品都是以堆、以捆为单位出卖,花生、蚕豆等农产品亦不例外,也是数堆卖。然而今天的云南少数民族,不仅学会了经商,还随着云南边境的开放将生意做到了东南亚,甚至学会了办工厂。目前全省发展起来的60多万户个体商业实体和80多万个乡镇企业,其中不少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杰作。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有条件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些少数民族姑娘有抽烟的旧习,和喜欢嚼食拌有石灰的槟榔习惯发生了变化,“姑娘叼着旱烟袋”、“姑娘像老太”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了。现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人们很难看到嘴叼旱烟袋的姑娘。经济的发展使得云南十八怪中的一些与风俗和文化相关的怪现象发生了变化。
  3. 科技进步和城市发展。科技进步和云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云南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逐渐频繁,特别是近几年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西双版纳、石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云南各地的旅游景点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焦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逐渐融入到云南人的生活之中,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地人们在新的生活方式中如鱼得水,经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认识到“云南十八怪”的独特之处,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云南的特色,使云南十八怪成为向世人推介的品牌,并独具匠心地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四、结语
  
  “云南十八怪”现象是云南特有的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在过去甚至在现在也反映了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其产生与云南多样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多样的物产和多样的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这边下雨那边晒”、“四个竹鼠一麻袋”、“三只蚊子一盘菜”、“四季服装同穿戴”等;同时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全省有26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文化景观,如 “和尚可以谈恋爱”、“娃娃全由男人带”、“脚趾常年都在外”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云南十八怪”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汽车还比火车快”、“姑娘被叫做老太”等。总之,“云南十八怪”现象只有在云南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才能产生,其中描述自然现象的部分一直没有改变,而其中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部分内容则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了。
  
  【参考文献】
  [1]张楠.图说云南十八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胡兆量.中国民俗地理探幽[J].经济地理,1999,(2).
  [4]戎小熊.云南“十八怪”[J].中国民族博览,2001,(1).
  [5]翟曲.云南十八怪[J].中国三峡建设,2006,(6).
  [6]徐玉长.云南“十八怪”不再怪[J].民族团结,1997,(1).
  [7]王声跃,肖海珍,陈红,张文.论云南文化的生成环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3).
  [8]王声跃,张文.云南地理[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9]陈斌,张曙辉.地理环境与云南民族的多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简介】王星然(1981-),男(满族),辽宁辽阳人,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罗艳(1983-),湖北随州人,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