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中国古典建筑中门的文化解读
作者:胡光玉
为增加出入口处的美观,常在影壁前置太湖石,簇以花树。影壁心若是粉墙,可绘彩画,若是砖砌,则有砖雕装饰,中心为雕砖小匾,取“鸿禧”、“迎祥”等字样。山西祁县有名的乔家大院,影壁雕百寿图,即百体寿字。
三、门的功能话语
(一)门的基本功能话语
门者,户也;户者,护也,门有“谨护闭塞”功能。门首先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作为房屋的出入口,给居住者带来温暖、安全以及诸多的方便。其次在于门是标志,给人以领域之感。立个牌坊,修个门楼,作为表示疆界的符号,“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一座这种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门分割空间,造成门内门外的空间转换和心理转换。这能够很大,大至“国门”,连同疆界概念;也能够很小,像一个单体建筑的房门。但是,不管多大或多小,它们都带来了领域感。国门之大,它区别了海内、域外。家门之小,它区别了主人和客人。这区别,使得一部分人获得属于自己的领域感,另一部分人获得不属于自己的领域感。标志领域的门,可立于形诸墙体的界线之上,也可以处于并无明显界线的分界处。那门可如牌楼,并无门扇,甚至两根立柱架一棵横竿。在西双版纳村寨的分布中。当地布朗族建立村寨要举行仪式,确定村寨范围,确定寨门的位置,东南西北各建一道寨门。寨门是部落象征性的出入口,一般做得比较简陋。寨门和村寨的象征性范围线,共同组成了部落的边界。同时,当地的寨门又具有民俗信仰的象征性意义。傣族村寨祭神时,要先修整寨门,用草绳将四道寨门团团围住,以强调本寨与邻寨的界线。在祭祀期间,“关闭”寨门,不许外人介入。门所划出空间领域,经神奇的“时”、“空”转换,被巧妙地赋予了时间上的意义。
(二)门的隐喻功能话语
“门面”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门与面子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建筑文化中,门的建造受到如此重视,与中国的面子文化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门就是面子、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唐代史料记载:“凡三品以上官员的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五品以上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或七品以下不得过一间两架。”宋代《宋史、輿服志》载:“非品官毋得起门屋”“六品以上许作乌头门”。《明史、輿服志》载:“一至二品官,大门用绿漆,锡铺首;三至五品官,大门用黑漆锡铺首;六至九品官,大门用黑漆铁环。”到了清代,门制更为复杂,连门上的门钉都有等级之分。《大清会典》规定:门钉只能用在皇宫、坛庙和皇室成员的府第。皇宫和坛庙的大门,每扇门板有门钉九排,每排九枚,共九九八十一枚;亲王府大门,每扇门板有门钉九排,每排七枚;郡王、贝勒、国公府的大门,每扇门板有门钉九排,每排五枚;侯以下减至五排,每排五枚;其余官员和百姓一律不准用门钉。帝王们将门的装饰与建造高度符号化,企图用标准的图式覆盖所有的门户,建立起门的权力秩序。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他们建造了一座座宏伟高大的门楼。
正如朱大可先生所说:“在宏伟高大的门楼下行走,人的微渺性便遭到了强化。数十米高的大门和低矮的人群构成了犀利的反讽,这些巨大的如人工建筑,表面上是为夸耀人的权力,其实却趋向于颠覆人的尊严。”
中国建筑之门除了具有一定的伦理地位象征意义外,还隐喻着一定的风水文化。最显著的,是城之东南西北四门,分别为青龙门、白虎门、朱雀门和玄武门。其文化原型,是《周易》的后天八卦方位。该方位是东震、西兑、南离、北坎、中宫;与五行相配合,是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与五色相配,是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与动物相配,即为东门“青龙”、西门“白虎”、南门“朱雀”、北门“玄武”。古人称之为“四灵”。以“四灵”各自镇守城之四门,在风水观念上,有驱邪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允铄.华夏意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朱大可.流氓的盛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光玉(1984-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方向:美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