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中国古典建筑中门的文化解读

作者:胡光玉




  【摘要】门是中国建筑中一个十分活跃的文化因素。自古以来,作为房屋外檐装修的门,是建筑形式美的注目所在。门在形美之中既展示着造门者的智慧,也反映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它是众多文化符号的承载体。
   【关键词】古典建筑;门;文化解读;影壁
  
  一、门的结构话语
  
  (一)门与户
  东汉《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户,甲骨文写为“囗”,是单扇门的象形字。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登堂入室的进口,作为一座建筑物的构成部分,规模较小,虽未必只有单扇门扉,但称以“户”;作为一组建筑的总出入口,规模较大,有时其本身即是一座建筑物,比如门房、门楼,故而双倍其“户”,称之以“门”。
  门是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中最具特点个性的一个部分,甚至有的建筑学者认为“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一种门的艺术”。独特的建筑文化,因“门”而益发独特。从门与建筑物的关系看,它既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是出入口的建筑物。作为建筑物出入口的门,是单个建筑中的构件之一,为房屋的“一种特殊的装修”,其形制大体分为两类:板门和格扇门。作为出入口的建筑物,则是成组建筑中的单体建筑,是门的独立化。这种独立的单体建筑,又往往成了古代城市建筑群组的最突出标志。如宫门、关门、城门、墓门、园门、宅门等。候幼彬先生在《中国建筑美学》中把这种单体门分为四类,即:墙门、屋宇门、牌楼门和台门。
   (二)门的基本结构
  就门的自身形态而言,它基本上都是由门斗、门框和门扇三部分组成。门斗就是在门外设置的小间,有挡风避雨的功能;门框就是门扇四周固定在墙上的框子;门扇就是门框内对称的两块门板。门扇上一般有门钉、铺首;门框下一般有门槛,门槛两端有门枕。除了这些,建造复杂点的门,还有门头和门脸。门头又叫门罩,就是门上的小屋顶。这种小屋顶的造法一般有庑殿、歇山、悬山和硬山几种形式。它们繁简不一,大小各异,基本上都用砖筑造。门头上经常有一些精美的砖雕和生动的彩绘。门脸就是门头的延伸,即在门的左右两边和上方形成一个贴面,犹如人的脸面。
  
  二、门的衍生话语
  
  (一)门前与雕塑、铺首、石敢当、抱鼓石、上马石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重视门的建造,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门的精神功能,原本不是建筑构件的一些附加装饰,也成为门的形象不可缺少的元素。例如,门前摆设的一些动物雕塑,这些雕塑的形象主要有龙风、麒麟、狮子、神龟、仙鹤等。其中狮子的摆放最为普遍,无论是王侯贵族的宅第前,还是富商豪强的大户门口,都常摆放一些姿态各异的石狮。在中国传统习俗里,狮子被公认为百兽之王,它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故自唐以来,中国人习惯在大门前摆放石狮,用来镇宅治邪,还可以带来瑞祥之气。狮子一般都搭配成双,狮头向外。左为雄狮,足蹬一绣球,右为一母狮,脚按一幼狮。一些不能在大门外摆放石狮的,便在大门上装一对金色狮头的门铺以代替。
  古代铺首的造型,除了狮子以外,还有朱雀、双凤、羊头、虎、螭等形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则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除了以示威严外,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门上的辟邪物,清代《字沽》所说:“门户铺首,以钢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说到门前的辟邪物,就不得不说“石敢当”,唐宋以来,第宅大门口常立镌字“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小石碑,或将石嵌砌墙体,用来镇鬼灭灾。民间以石敢当为辟除不祥的神。
  抱鼓石:顾名思义,抱鼓石造型为圆鼓形,富有装饰功用,通常雕饰以葵花、纹头、狮子等。下部雕为须弥座,中间为鼓形,饰以花纹浮雕,上部透雕狮子,这是常见的样式。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在讲封建等级的年代,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倘若要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以立把门枕石起得像抱鼓石那样高,但只是傍于门前的装饰性部分要取方形,区别于“鼓”,再高仍称“墩”。
  在骑马代步的时代,大门前常设上马石,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上马石也叫下马石,为拐角形或阶状石块,置于大门两侧,上马下马,踩踏方便。石上雕以云纹图案,或涂以彩色,与大门和影壁相呼应,增加门前空间的富丽。河南巩县宋神宗陵上马石,斜坡三阶,立面为云龙浮雕,体现着皇家气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绘有上马石。其置于大门前一侧,斜梯面侧向大门口,石上有人坐。
  上马下马之外要拴马,木桩石桩就加入门前景观。较为讲究的是石头拴马桩。石桩顶端雕刻狮子,四面浮雕图案,鹿、马、花、鸟、云水、博古,是常见的浮雕图案。 拴马石桩通常立在大门外两旁,有的采取对称形式。
  (二)门与门俗
  门俗,就是因门而演绎出的各种民间风俗。因为门是古今以来必由之通道,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不知多少人通过,又不知留下了多少故事与习俗,所以门又做了古风今俗的大展台。如春节门上贴福字,福子要倒贴,以谐音“福到”。正月十五门外张灯,清明时节门前插柳,五月端阳艾枝悬门,茱萸酒洒重阳门,关门闭户冬至日等等。除了这些,还有门神、门联等,它们与门有着紧密联系,并成了门的形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为了驱邪纳福,人们经常在大门上贴一对门神。门神的形象有很多,最早的有神荼、郁垒兄弟;唐宋以后,有了钟馗;明代开始,秦琼和尉迟恭又成为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对门神;后来还有关羽、赵云等。门联是门最为普遍的一个衍生物,它既将中国的书法文化和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将汉字的无穷变化和不断衍生的特点与门在空间里无尽的延伸功能完美地结合。例如山东孔府大门,有门联一副:“与国咸休安福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对联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安徽霍山县韩信祠门联:上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下联“漂母救命,吕后索命。”横批“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寥寥数十字,生动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也展示了汉语言文字技巧的奥妙。山海关孟姜女庙正殿门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巧用多音字,其妙天成。
   (三)门与影壁
  影壁是由“隐避”演变而成的,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以后就惯称影壁。它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群大门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墙壁。不论是大门里面或是外面的影壁都与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所以影壁又称照壁。影壁若以它们所处位置来分,可分为立在门外,立在门内和立在大门两侧的三种类型;如若以影壁的建筑材料来区分,则可以分为砖影壁、琉璃影壁、木影壁和石影壁。建筑物出入口设影壁,意义多方面,不仅仅是壮观瞻。它可减少大风的直灌,更是遮挡外部视线的屏蔽。
  设立在门外的影壁:这种影壁正对着建筑院落的大门,和大门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往往在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大门前方有这种影壁。它正对大门,和大门前的雕塑或建筑组成门前的广场,增添了这一组建筑的气势。例如北海的九龙壁,山西大同的九龙壁。
  设立在门里的影壁:这种立在大门里面,也与大门有一定的距离。正对入口,如屏风一样,起到一种屏障作用,避免人们一入门就将院内一览无余。所以这种影壁多设在皇帝的寝宫和住宅内院的里面,特别是在北方四合院建筑中,这类影壁被广泛运用。
  设立在门两边的影壁:由于影壁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所以有时它被用在大门的两侧以增添大门的气势。例如紫禁城乾清门是内廷部分的主要入口,自然是一座重要的大门。但它的形制,无论是门的开间大小、台基的高低、屋顶的形式都不能超过外朝入口的太和门,所以乾清门为了增强气势,在门的两侧增设了一道影壁。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在大门的左右,与大门组成一个整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