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从广州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看民间审美观念

作者:黄 艳




  【摘要】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是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文章从它的建筑装饰艺术着眼,对其中所体现的民间审美观念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功利性的审美价值观念是民间审美活动的主要原则,随意性是民间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的逻辑是这种随意性的基础。
   【关键词】陈氏书院;民间审美;功利性;随意性
  
  陈氏书院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传统艺术建筑。它建成于1894年,是广东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故又名陈家祠。这座古建筑以精湛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而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即在于它的建筑装饰艺术。建筑装饰艺术是比较纯粹的审美艺术,它能充分地体现出建造使用者的审美观念。陈氏书院属于民间祠堂建筑,虽然它的建筑格局采用了传统的祠堂建筑结构,体现了宗祠规矩严肃的基本文化品格。然而,在它的建筑装饰中却洋溢着强烈的民间文化气息,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间的审美趣味,本文拟对此做一尝试性论述。
  
  一、陈氏书院建筑装饰的审美趣味
  
  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广泛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技艺精湛,题材广泛,规模庞大,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更是对民间审美观念的一个生动的阐释。以至于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后,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通过分析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比较深刻地了解到蕴含于其中的民间审美观念。
  (一)表达祈求和美好愿望的题材
  从题材上看。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多以吉利祥瑞、趋利避害为主题,通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图案,以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来表达一定的祈求和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很早便有了自然崇拜观念,相信万物都有灵,并且往往通过表达对自然界某些“灵物”的虔诚拜祀来祈求平安、趋吉避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也因其性格、气质、色彩、形态特征而被赋予独特的内涵,日益与人类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情感相联系,经过漫长的文化传承逐渐稳定下来,成为特定观念的象征,比如喜鹊象征着喜庆、牡丹代表着富贵、石榴意思是多子、桃子意味着长寿、梅兰竹是志行高洁的象征等等。在这种象征寓意之外,人们也运用谐音寓意来沟通客观事物与人类情感。这种寓意方式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比如“蝙蝠”谐音“福”,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意为“五福捧寿”;“狮”谐音“嗣”,因此人们用雌狮子、雄狮子同伴幼狮构图来表示“子嗣昌盛”,或者用九狮组图,蕴含长长久久之意;又如“鹿”谐音“禄”、“雀”谐音“爵”、“蜂”谐音“封”、“猴”谐音“侯”,所以把这几种动物组合在一起,就是“爵禄封侯”了。更多的情况是将象征和谐音这两种寓意方式结合起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吉祥意愿。如将蝙蝠和菊花组合,寓意“福寿双全”;把石榴树和雀鸟组合,便是“榴开雀聚”,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发达、家庭兴旺的心理;将喜鹊与梅花组合,借“梅”与“眉”的谐音寓意来表达对喜庆吉祥的祝福。诸如此类用自然界的动植物来寄寓人们美好期望的题材还有很多,如“太平有象(祥)”、“三羊(阳)启泰”、、“瓜瓞连绵”、“宝鸭穿莲”、“麒麟凤凰玉书”、“菊花寿带鸟”、“二蟹(甲)传胪”、“五伦全图”、“金鱼(玉)满堂”、“龙凤呈祥”、“蟾鱼吐瑞气”、“太狮(师)少狮(师)”等等。
  除了动植物外,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表达期望的载体。与动植物一样,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比附意义。如和合二仙是爱情美满的象征,关公是忠君重义的代表,门神是门户安康的保护神等等。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仙、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日月神、竹林七贤、刘海、关公等等人物形象,在陈氏书院装饰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在多种装饰艺术中都有表现,只是因装饰材料和艺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象特征和表现手法。在这些装饰题材中,有用于祈求爱情幸福家族兴旺的,如《和合二仙》、《牛郎织女鹊桥会》、《龙凤呈祥》、《天姬送子》、《求寿图》、《吹萧引凤》等等;也有希冀升官发财大福大贵的,如《加官进爵》、《状元及第》、《刘海戏金蟾》等等;也有宣扬忠君爱国的,如《刘庆伏狼驹》、《苏武牧羊》、《赵云截江救阿斗》、《薛丁山受封》、《虬髯公与李靖》;还有惩恶扬善的,如《李白退番书》等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因其具有曲折的情节,故事性强,更能引起民间的喜爱。它所携带的善恶观念也随之在民间潜移默化,对民间审美价值观念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二)营造气氛的造型和色彩
  从造型和色彩上来看,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民间审美趣味。它讲究构图的对称均衡、完整饱满,喜欢运用鲜艳爽朗的色彩对比,善于突出造型的象征意义等等。红火热烈的气氛、欢快乐观的基调是民间艺术所极力渲染的,在民间传统的审美心理中,红红火火即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完整饱满代表着富足安康,色彩、造型的吉祥象征意义成为审美创造的基本原则。
  在陈氏书院的屋脊装饰中,这种审美趣味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屋脊的装饰,主要有两层,上层为陶塑,下层为灰塑。陶塑采用的是有名的民窑——广东佛山石湾窑生产的花脊,一共11条,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主殿(聚贤堂)27米多长的正脊。正脊的两面都塑造着不同的人物故事场景,如《群仙祝寿》、《加官进爵》、《八仙贺寿》、《和合二仙》、《麻姑献酒》、《虬髯公与李靖》等等,楼台亭阁、动物花草相间其中,变化多端,既紧凑又和谐。人物形象往往不求精雕细刻,只求神到意会。人物手足和脸部多不施釉,保持着泥土的原质,脸部往往有眼无珠,或者有眼无眉,线条轮廓非常简练明朗,但从其神态及装扮中可以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文将武夫、奸臣良相、神仙凡人、老者少年、平民贵族一目了然,而且人物、动物形象都向前倾斜,以求得由下而上观赏的大效果。色彩则以宝石蓝、翠绿、黄、白、紫、酱黑为主,强调对比鲜明。下层的灰塑装饰一般是现场制作,一气呵成,所以更为随意大胆。色彩多运用大红大绿,加上黄蓝衬托,极为绚丽多彩,造型设计也更为夸张传神,使得屋脊的气氛颇是热闹。最为突出的是每个山墙垂脊上的灰塑怪兽,全身火红,气势汹汹,却全然没有凶神恶煞之感,反倒觉得亲切可爱。关于这头怪兽还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佛山曾经出现过一头怪兽,给村民带来严重的灾害,村民就制作出这么一头怪兽来“以怪制怪”,果然达到驱邪的效果,以后这头怪兽在广东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避邪保平安的精神寄托。正因为怪兽拥有了庇护百姓的善的意义,所以虽然怪诞,却也亲切可爱。这说明,在民间审美意识中,善与美的重叠,不仅可以深化美的内涵,还能加强美的感染力。
  
  二、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念分析
  
  从陈氏书院建筑装饰的审美趣味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审美创造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现实人生,崇尚实用价值,追求物质或精神性功利目的,表现为一种功利性的审美价值观念。很多时候民众并不认为那些活动是艺术,因为它们都有着特定的、非常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与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不难看出,民间审美活动的这种功利性倾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重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在民间审美创造中首先会考虑物质上的功能,审美的活动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的,比如香包可以驱蚊、百家衣可以遮体、建筑用来居住等等,艺术创造的承载体必然是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的,有实用的功能。随后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们在精神上、观念上的功利性实用追求往往会通过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人们相信门神能够辟邪,花灯能驱魔,大红大绿是吉利的色彩等等。而且,在众多的民间审美创造中,这种功利性的精神上的要求远远超过了纯粹的审美需求,成为民间艺术创造的主流,它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祈盼与实用要求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鲜活的艺术世界。第二是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吉利祥瑞、驱邪禳灾、祈子延寿、升官发财、门第显贵、家庭和睦,这些对人生有益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概括为“善”,并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主题,同时,“善”所承载的社会伦理道德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深深地渗透到民间的审美艺术创造中。比如陈氏书院灰塑装饰 “五常图”,就是以凤凰、仙鹤、鸳鸯、鶺鴒、鹭五种鸟类分别代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称之为“五伦”,也称“五常”,来反映封建社会中所倡行的君臣有义、父子有情、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