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泰山王母池考
作者:任双霞 辛 芳
且看民国县志对于“王母池”条目的记述:王母池……出飞虬崖下,池上为群玉庵,祀王母;西为药王殿,后为八仙楼,塑像颇工。前有飞鸾泉、曹公渠……之东有观澜崖,下为吕公洞。又东跨涧为楼,俗名梳洗楼,圮。因名其水为梳洗河。此山为中谿,《山海经》所谓环水也。其中很多景观无法分离,都是作为王母池整体景观的一个部分,比如吕公洞、观澜崖(亭)、梳洗楼、梳洗河、虬在湾等,都与王母池或者“王母”传说相关,因此属于广义的“王母池”范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从属和卫星式的环绕分布,在文化或者象征的意义上,也是王母池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或者有力补充。正是它们的存在,使得王母池的文化体系层次丰富,意味悠长。
三、附属景观
梳洗河“源出岱阳黄岘岭之中豀,山海经所谓环水水。南流过回马岭、水帘洞、桃花峪、饮马湾,下注王母池。有古梳洗楼基此河,所由名也。”《泰山道里记》言及的王母梳洗楼已不存,石渠却因此得名“梳洗河”,自从虎山水库修成,石渠水势渐小,不过未曾断流。河上原有王母桥一座,亦名“环水桥”,为明代张虎所建,早已不存。现河上所筑石桥为清代重修,名为“八仙桥”。桥东北石壁上一个天然石洞,相传吕洞宾在此修炼,现名“吕祖洞或“吕公洞”:《泰山图志》云,在王母池南东崖下。唐韦洪诗谓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称“金母洞”,方广如夏屋,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吕祖洞与王母池道观第三进院落的七真殿相呼应,七真殿又叫做“吕祖殿”,主祀吕洞宾。溪旁原有的王母梳洗楼,现已不存;传说王母在梳妆河梳洗,以瑶池为澡盆。吕洞宾偷看王母娘娘洗澡,被发现后,罚入溪畔的石洞内打坐,石洞名也由“金母洞”改称“吕祖洞”。
梳洗河中,依依垂柳下,有碧水一潭,叫做虬在湾。中溪水流经八仙桥下的窄陡河道,丰水期水势激越,沙石携裹而下,年深日久,竟冲出一个大水湾,常年积水,湾底的累累巨石被冲刷成得洁白而光滑,在水势涨落间,这些条石忽隐忽现,似虬龙浮游。当地人说,虬在湾的得名与吕洞宾的传说有关。
在吕祖洞有政和八年的回回翁题字: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蛟虬知我字,使我踪迹不沉埋。吕祖是否真正在此修炼、此地是否真有虬龙,是否真的被吕祖度化,关系到这些能否成为历史。并非只有“历史”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重要的或许不是说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说。当地文人认为,这些故事“颇疑此碑必是当时道士托为仙迹,夸耀于人者也”。为何在遭到文人质疑其真实性后,并未妨碍吕祖故事口耳相传,能够依然流传至今,在王母池屡屡听到香客说起?这说明这些传说跟王母池有不解之缘。它们与王母池关系密切,来解释王母池的相关风物。虬在湾传说的流传基本动力不在于其真实性,而在于为事物为何如此提供一种相对逻辑圆满的解释,在于它表达的观念和理想符合民众的预期。也就是说,王母池作为一组景观,它景观的完整性、意涵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些附属景观,来自这些看似无稽的怪谈。正是这些无稽,综合地汇成王母池的“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清聂剑光著,岱林等点校.泰山道里记[M].山东友谊书社,1987.
[2]崔秀国,吉爱琴.泰岱史迹[M].山东友谊出版社,1987.
[3]刘慧.宗教与庙宇[M].齐鲁书社,2000.
[4]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山水》
【作者简介】任双霞,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研究所2007级博士;辛芳,供职于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