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论先秦时期胶东文化的海洋特质

作者:王孟子




  在思想文化方面,政治相对分权民主、经济混合发展的齐国,其开放包容的海洋性文化上也比中原诸国略胜一筹,成为先秦文化的正统,承启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而“诸子烽起”则正是以齐国的稷下学宫为中心兴起的,一百多年间就有孔子、孟子、荀子、淳于髡、孙武、孙膑、韩非、邹衍等大家来此讲学立说,融汇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兵家、术士、方士等百家。这些人有的是齐国人,有的则是长期居住齐国。“天下谈客,坐聚于齐”(《齐东野语序》)的盛象,得益于齐国开放和民主的学术氛围。齐国提倡言论自由,尊师重教,百姓有“好议论”之风,这与提倡“愚民政策”的内陆秦国大相径庭,却颇似具有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古希腊海洋文明。齐国包容兼蓄的思想文化,成为当时学术的制高点,深深影响了我国后来两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
  在信仰方面,齐人继承了夷人的海神崇拜,并将其逐渐人格化。“海市蜃楼”更是激发了齐人对海上仙山仙人的想象,也使得探险求长生成仙的方士之术盛行一时。齐威王、宣王时,便“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史记·封禅书》)这些寻仙活动和传说影响了战国末期邹衍的大九州说。而后世秦始皇派齐人徐福出海东瀛采集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同时也完成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航海大发现,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齐方士又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的阴阳五行说糅合形成方仙道,成为道教的前身[5](p2),后来演化出了蓬莱八仙过海的传说,自此成为胶东全真道教的基础,并在当时风行一时。所以有人说,全真教的兴起是胶东半岛深厚的道教文化传统和道、释、儒和谐并存的文化氛围孕育滋养的结果。这些不仅造就了胶东的仙道文化,也孕育了中国的道教文化。不仅如此,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仙道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和命意遣词方法。[6]如我国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谪仙人”的大师李白,与神山仙迹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蓬莱(蓬瀛、瀛洲)仙境及神仙传说赋予了其此类诗歌的雄奇气势与奔放无羁的想象。如《游泰山六首》中的诗句:“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山迹逢羽人,方瞳好容颜”,“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以及“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月下独酌四首》其四)。
  后世秦国战胜齐国一统天下,也使得海洋文化总体上附属于大陆文化,大陆性文化成为我国两千年的正统文化。胶东的海洋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牵引辐射,加上东夷人由于政治劣势而进行的外迁,“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向海洋进取的精神有所减弱,胶东海洋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渐失独立性,整个中华地区的海洋文化因子也是出于从属的、次要的弱势地位。加上中华地区产生自给自足的内循环,基本上无需与外界互通有无,“中原为主,四海为辅”的自我心理,对海外世界一度停留在臆测与幻想的层面上,中华主体文明开始了背向海洋的发展。
  然而,胶东海洋文化的优秀传统,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胶东人民及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海洋在地区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文化赋予胶东人民的优秀精神气质,也必将为胶东的发展提供价值参考和智力支持。胶东地区海围三面,土地及陆矿资源相对匮乏,海洋资源成为胶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所以胶东地区也应因地制宜,靠海吃海,在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基础上,从海洋中获取更多的生存发展所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模式。同时,借海之便,海纳百川,拓宽海洋贸易通道,加强海外交流。笔者认为作为面向日韩的“大走廊”的胶东地区,很可能在未来成为环渤黄经济圈的经贸中心。而这些思想,源于胶东先民超远的海洋意识及开放包容、务实重商的精神。胶东的海神信仰和仙道文化,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对于我们探索未知领域及文艺创作,都有一定的启发。可见,先秦时期富有海洋特色的胶东文化,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代胶东人应传承其精髓,古为今用,将其作为指引胶东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文明富庶的新胶东。
  
  【参考文献】
   [1]李修松.先秦史探研[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J].江海学刊,2008,(1).
   [3]解维俊.齐都风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
   [4]解维俊.齐都之最[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
   [5]周高德.道教文化与生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6]李楠,陈元铎.李白与齐文化[N].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
  
  【基金项目】鲁东大学2007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课题:烟台风俗与齐鲁文化调查研究(07W005)。
  
  【作者简介】王孟子,男,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学生,树人文学社副社长,纯文学杂志《贝壳》编辑,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