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试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网纹纹饰

作者:刘 锦




  意象纹饰的产生,是跟原始艺术作为巫术、宗教、图腾等活动的载体分不开的,其形象来源跟人们的食物、生殖、血亲、保护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相联结。由写实性纹饰抽象化的彩陶纹饰,是受图形本身的神秘内涵和表征功能决定的,是象征性描绘的结果。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论述马家窑文化网纹的生成的心理分析,就很有说服力,“……从上面的网格纹的发展来看,先民们的心灵轨迹是相当清楚的。即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繁殖,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生效。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的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彩陶男女生殖器纹罐就是个典型。
  在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所藏的半山类型的彩陶中,其中一个彩陶男女生殖器纹罐,高33厘米,直径38厘米,1989年甘肃广河出土,这个罐是泥质橙黄陶,陶体肩腹部匀均地绘有5个葫芦网格纹和5个变体阴茎,据《中国性史鉴》记载,葫芦由于形圆多子,人们有时以此象征女性的生殖器——怀胎的子宫(肚子),此件彩陶5个葫芦网格纹的旁边是相应的里面绘有游动精子的变形阴茎,象征男女交合。上述提及,网纹是一种丰产和繁衍的标志,暗示着男女交合,葫芦即女性的子宫(肚子)生殖能力强,寓意多子多福。还有一个彩陶男女生殖器纹罐是:泥质土黄陶,高26厘米,直径33厘米,2001年甘肃临洮出土,此件陶器肩腹部绘有三个圆圈,圆圈周围有放射状细线,中间为“井”字纹,“井”字纹边布满网纹,圆圈中间为人的双腿形状,两腿之间延伸出一粗长的带放放射状细线的柱状物,是较夸张的男性阴茎。据相关资料记载,古代以井纹象征女性生殖器,是人类生命之源,而网纹是又多产的象征,反映了当时马家窑人生殖繁盛的愿望。以上是较为典型的纹饰,类似这种的葫芦网格纹、圆圈网格纹等纹饰很多,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网纹“有意味的形式”的发展过程。
  我们再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半山类型时期,人类虽然已经脱离了与猛兽为伍的危险,但生存依然是主要问题之一,在这个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种族繁殖便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这一时期,马家窑人只有将希望和猜测寄托于一定的表现手法,与鱼相关的鱼网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象。图形的逐步简化、几何化,局部的繁殖、夸张变形、重组构合是彩陶纹饰构形的常见方式,建立在图形表征功能基础上的这些变化方法,实现了图形的逐步抽象化,网纹逐渐成为具有生殖繁盛象征的有意味的纹饰。
  
  三、马厂类型时期的网纹
  
  原始社会时期,种种神秘观念幻化出的彩陶纹饰,一方面,图形日趋几何化,抽象化,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对特定形象的样板化和标本化的反复的模范制作,图形的精神内涵逐渐淡化,从而致使“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般的形式或者说是纯粹的几何纹形式。
  距今4350年,马家窑文化发展到了马厂类型时期,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和县马厂土塬而得名。从出土彩陶的工艺上分析,马厂时期已开始了专业化彩陶的制作,并且有了一些明显的分工。然而,从陪葬用的陶器来看,这时的彩陶工艺比较简单粗糙,绘彩后不再进行打磨,所以烧制后花纹有明显的凸起感,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走向衰败的信号。陶器的纹饰以变体神人纹、回纹、圆卷纹、波折纹、格纹、三角纹为主,马厂类型时期网纹的使用率也较高,但构图较为分散,成为纯装饰性纹饰。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编的《青海彩陶》一书中,收集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共有157个,其中有48个彩陶饰有网纹,然而,网纹渐渐的被淡化,这时期的网纹绝大部分或作为陶器的颈部网纹,或网纹为地,其上复线“十”“×”字等纹饰,成为其他纹饰的陪衬,其典型的彩陶有四大圈网纹单耳长颈壶和回纹罐:
  四大圈网纹单耳长颈壶:1976年乐都县柳湾出土,颈部锯齿纹,腹部四大圈纹间人字纹,圈内以网纹为地描出双线十字连珠纹。
  回纹罐:1975年青海乐都县贾湾出土,颈部网纹,腹部细网纹地回纹,上下间作连珠纹。
  在一定的程度上说,作为意象性纹饰的网纹纹饰,是氏族文化的代表,它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社会经济好坏,氏族的分裂、迁移、消亡等客观因素会导致网纹纹饰的变化,也会使得网纹原本的内涵逐渐淡化、消失,意义日渐空洞,网纹逐渐变成纯装饰性的图案。
  
  四、结语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网纹纹饰从其出现的成因,演变过程及其表达的内容来看,都与马家窑人的生存本能性,感观心理性,社会历史性紧密相扣,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主体或主流特征的决定性因素。马家窑文化初期渔猎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强而多产的水生动物,自然成为了马家窑人生活的重要来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影响马家窑人能否生存。这给马家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必然会影响到他们陶器上的形式和纹式。然而观物取象与单纯地写实模仿不同,马家窑先民观取具体事物中,经过形式象征之意,网纹纹饰图案发生外形的变化和内容的“有意味”化,从而富有马家窑人的精神和美好愿望的内涵,网纹成了生殖繁盛的象征,马家窑人期望通过使用具有网纹纹饰的陶器来获得的灵气,从而达到人丁繁盛。到马家窑文化晚期,农业比较发达,马家窑人企盼风调雨顺,农业取得大丰收,这时他们需要一个能呼气唤雨而且能生殖繁盛的形象,逐渐的蛙纹和神人纹出现了,网纹昔日的意义淡化了,成为一种纯装饰性的形式。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网纹纹饰,除去了它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外,更是我们研究人类的生命感知力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2]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彩陶[M].文物出版社,1980.
  [3]王海东.马家窑彩陶鉴识[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李纪贤.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5]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谷苞.西北通史(第一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7]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8]伍德煦.略论甘肃仰韶文化的类属和社会性质[J].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
  
  【作者简介】刘锦(1984- ),男,江西于都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