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试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网纹纹饰

作者:刘 锦




  【摘要】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还饰有大量精美的纹饰。网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纹饰,文章从网纹的生成、发展、衰落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变化的原因等方面对网纹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马家窑文化;彩陶;网纹纹饰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其价值不仅在于适用,更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还饰有大量精美的纹饰,具有非凡的魅力。网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而且是一直演变着的纹饰,它由其他纹饰配角的网纹逐渐演变成斜网纹、网带纹、圆圈网纹、葫芦网格纹等主要纹饰。原始彩陶纹饰符号所表现和抽象出来的是生活及其情感中那些不可言传的方面,是先民们从主观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某些方面,发展轨迹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写实到写意的过程。彩陶上的纹饰,大部分具有地区性,是氏族集体的象征物,并且和图腾概念密切相联,是将社会的意识融入自然形态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法,因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纹饰。本文从网纹的生成、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探寻网纹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主题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探析网纹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变化之因素,从而揭示网纹的文化内涵。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发展的一支地方类型,所以也叫甘肃仰韶文化,它主要颁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关于马家窑文化的时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甘肃的武山、临洮、天水、家登、永昌等地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庙底沟型迭压在石岭下和马家窑类型之下的三迭层或二迭层的地层关系,从而证明马家窑类型晚于庙底沟类型和石岭下类型。“同时又发现了马厂类型迭压在马家窑类型之上和马厂类型迭压在半山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特别新获得了关于类型逐步发展的过程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主要的层位原则和实物递次演变的例证”。
  由此可知,马家窑类型又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黄河上游甘、青、宁的马家窑文化的经济类型,是农、牧、渔、猎、采集相结合的经济。马家窑类型,农业工具数量较少,打猎工具占较大的比例。上述事实是我们探讨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网纹纹饰的基础。
  
  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视觉上总是不断地受到自然现象的剌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创造陶器时的表现内容与灵感。马家窑人也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物象,鱼、鸟等动物以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的创作中,形象的原型特征比较明显,几乎接近写实性的纹饰,这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他们在陶器上通过对自然的模仿来表达自身丰富的生活和情感。
  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初期,据C14测定年代为距今6000年左右,石岭下类型彩陶花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为杏圆形,两边为斜向弧边三角形的简化的变化鱼纹,第二种是中为旋心圆而上下为相对的弧边三角纹构成的变体鸟纹,在罐和瓶上这两种花纹也有并置使用的,这说明鱼类大量存在,是马家窑人日常食物的重要来源。在马家窑文化经济类型中,狩猎工具占有较大的比例,可以看出,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捕鱼成为马家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彩陶的器形以盆、钵等为主,瓮、罐、瓶也逐渐增多。马家窑类型早期的典型遗址有永登蒋家坪、东乡林家等。由于彩陶瓶器形近似筒状而较长,所以,图案多作分层排列,颈的上半部一般不画花纹,腹部花纹以几何形纹饰为主,网格纹是主要的纹饰之一。马家窑类型中期,作为图案主题的旋纹更加突出,而这时期的网纹与其它的图案组合使用。马家窑类型晚期,典型的遗址有兰州西坡洼(上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乐都脑庄等,器形以壶、瓶、盆、钵和瓮为主,壶肩部多绘以斜网纹带。而洮河流域一带的彩陶壶和鼓上,既有网格带纹又有括号形网纹的发展序列。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感悟,由于人们对鱼类非常熟悉,鱼及其与之相关的事物,如渔网,它们就成了陶器装饰的重要题材,兹举典型彩陶纹饰以说之:
  1. 征集于礼县高寺头遗址的网格纹平底瓶:细泥红陶,图案独特,饰于中下腹部,上部正中为较大圆点,周围饰放射状直线纹,令人联想起太阳四射的光芒。上部为两个四边内弧的网格纹,4角处缀以圆点,似撑开的渔网。下部饰圆点弧三角纹,图案整体耐人寻味,似在描绘先民晒渔网。
  2. 1966年甘肃兰州出土的双鱼网纹彩陶钵:图案装饰于钵体内,两条肥鱼很写实,网纹可以看作是鱼网,反映了当时的原始人捕鱼丰收的祈愿。这是马家窑类型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即网纹与水生动物纹组合的使用。
  3. 1976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波纹内彩钵:陶色深红,外腹波纹,上下稀疏对错白彩,内彩带纹间绘对称两组网纹,弧线三角纹,空间形成“鱼”纹,似系捕鱼场面。
  原始的装饰艺术多取材于自然的实物,然而观物取象与单纯地写实模仿不同,马家窑先民观察大自然和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经过思维概括后形成象征之意,并没有简单地抄袭自然的物象,他们有一套属于自身独特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造型方式和解释方式。“所知”—“所见”—“所现”,这种公式似乎更符合它用原始艺术观念去看待和描述自然事物的方式。
  在马家窑类型时期,渔猎经济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生活在洮河、湟河、黄河等河边上的马家窑人,鱼不仅是他们常见的多产水中动物,也是其重要的生活物质,鱼网作为马家窑人捕鱼的工具,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倍受重视,鱼网在一定意义上是丰产的一个象征,原始人类的感官系统也许尚未能完全领悟自然,而须凭借其主观印象与心理崇拜来完成对自然界的摹拟。因此,网纹就这样生成了,且成为陶器纹饰的主要纹饰之一。
  
  二、半山类型时期的网纹
  
  世界最原始的认识,总是围绕着身边的存在物开始建构的,是按照原始人类的精神逻辑,不够理性地进行建构的。在原始人那里有某种不确定的精神力量在引导着人类的前进,而这种精神力量融合在人们对生命形式的感悟中,“万物有灵”说明了人们感悟自然的特殊精神状态,即物质实体同人的精神实体的融通状态,它也是原始艺术的思维特征。所以即使在今天看似纯自然主义描绘的原始艺术,可能包涵着现代人不能完全确知的某种神密观念,图形因而有着特别的象征功能。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两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半山类型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彩陶的装饰部位及特点:“一般绘简单的纹样,颈部,常见的纹饰有菱形网纹、波纹和锯齿纹等;肩、腹部,为主体花纹,内容丰富多样,常见的纹饰有旋纹、锯齿纹、葫芦网纹、菱形网纹等”。葫芦网纹是其典型的纹饰之一,发展到半山类型晚期,四大圈网纹作为主题图案更加突出。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纹饰并没有大范围地描写人们生活中的动植物,而是有选择地描绘了那么几种。在原始人的思维里,他们把一些纹饰符号或期望得到的结果绘制在陶器上,人们期望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就同时获得神秘力量,愿望可以实现。一直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纹,它是由渔网演化而成的纹饰,随着马家窑人观念的转变,网纹纹饰由具象向抽象化转变,不同于写实形象的网纹,成为“有意味”的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