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从四个方面浅谈中专舞蹈课堂教学
作者:彭惠萍
艺术中专舞蹈教材中,舞蹈动作多,语汇密度大,而重复率却不高。中专学校的课时安排又是:基本功每周6节课,民间舞每周4节课,致使本来就缺少舞蹈语言环境的中专学生们,在主要接触舞蹈语言的机会就更少了,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得“动作遗忘”现象,导致部分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不认真复习,课堂上经常不是忘记动作就是忘记动作节奏。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各种舞蹈教材的不同缺陷来选择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古典芭蕾教学法”的经验,集中2~4节舞蹈单元课的动作教材,用4节训练课的时间把大约2个教材组合的主题动作量集中起来学习。课后组织学习小组,互相监督练习。然后,再把主要动律分散到每节课的每一个训练环节上,在模仿、理解、反复动作定型与技能的训练中深化记忆和体验。这样做的优点是:(1)集中分散,起到反复循环的作用;(2)突破主题动律难关,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训练扫清障碍;(3)有利于课外自习创造条件;(4)短期内让学生树立学好舞蹈的心理优势;(5)能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6)加大学习的强度和覆盖面,能有力地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批地识记动作和把握动作动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时间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上要以灵活多变的手法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
舞蹈语汇是舞蹈语言的基础,舞蹈语汇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舞蹈课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具体的教法上,教师要根据舞蹈语汇的动作形态、韵律要求、审美意义以及构造和用法的多种形式,从认识、理解、记忆、巩固以及训练学生的方法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上,作为课堂训练的教材仅将自然形态的舞蹈动作稍加联接和组织,恐怕还是很不够的。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要学生从舞蹈语汇的形态入手,对动律相近的舞蹈语汇动作进行对比,并从结构上进行纵横扩展和加以分析,按其动律性质和表现用途等进行归类比较,最好能列表使之系统性和条理性。从而提炼出有训练价值的教材,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培养钻研精神,进而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早日形成。
这样,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自习等活动中,就能按照教师课堂教学的路子来选择各自的学习方法,避免盲目地被动学习,减少学习困难,舞蹈课堂教学就能做到为学生课外自习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有效地延长课堂训练效果的目的。舞蹈语汇教学在低班阶段更为艰苦,所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还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课堂训练效果就能无限量地延长和拓宽,也就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三、舞蹈组合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组合教学是舞蹈课堂教学进入高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舞蹈教材的整体展现能力和实际掌握情况,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把舞蹈语汇当成主要的舞蹈知识积累来学,对课堂教学只注意动作间的搭配以及优美舞蹈语汇“千人一面”的“大杂烩”用法,认为这样就等于掌握了一门舞蹈专业了,这样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上的反映就是只注重动作形式,而忽略了动作内容的审美意义。而学生对舞蹈学习的认识也仅仅是满足于对动作技巧上的理解,根本没有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内在感觉上的情绪交流。那么,舞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舞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目前艺术中专学校的舞蹈教学,由于受课时少、专业课任务重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多数学生不可能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他们接触到的舞蹈语汇材料主要就是课堂教学的教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舞蹈主题组合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成了舞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多年的舞蹈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组合教学较好的方法之一是“讲做”结合,即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做”双向结合进行。具体做法要兼顾如下四个方面:
1. 为学生进入主动角色引好路。在组合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风格题材及主题韵律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一些疑问和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深入组合韵律和情绪中,准确把握组合中的动作规范和审美要求,并在动作旋律中体现出来。
2. 为学生进入主动角色扫除障碍。对于组合中的元素短句、结构短句等,凡是影响学生理解的,都要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启发或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此外在学生进行组合训练的时候,教师应予示范并检查学生的表现过程,做好情况记录,以便教师在解释组合,分析内在关系时重点讲解学生在组合表现过程中错漏严重的地方。
3. 为学生进入主动角色创造环境。在对整个组合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兼顾动作结构分析的讲授以及重点舞段的操练之外,还必须要对情景知识和情感表达进行解读。有些叙事性或情感性强的典型组合,如“金山战鼓”片断、“木兰归”片断等,可在教学中事先准备一些图片,用图片把整个故事内容串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激情演绎的强烈欲望。
4.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动角色作用。组合教学进行结构分析和情绪审美分析后,教师应通过主题动作的示范和情感演绎对组合作总结性的复述,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模仿力,另一方面可启发学生的激情和审美判断,为学生随后进行的组合演绎作引导。
当然,提倡组合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并不等于要在组合教学中排除动作的有机搭配,动律操练等等。恰恰相反,这些语汇知识和技术技巧却是组合演绎和审美理解能力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对于舞台实践机会不多的艺校中专学生来说,要想单纯地通过学习舞蹈动作语言来获得舞蹈的表演的能力,那是十分缓慢和困难的;而组合训练的内容包含了舞蹈动作语汇、技法要领、韵律、呼吸、节奏、感觉、情绪和审美风格要求等大量的舞蹈知识,学生可通过对组合演绎的技能训练和审美标准的理解来深化所学的舞蹈知识,又让它们反过来为舞蹈表演能力和意境内含的理解服务,真正达到“为美而学,在美中学”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和练习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常规的舞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布置作业和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舞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课堂练习和课下练习的关系。这两种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克服那种往往只重视课堂练习而忽视课下练习的倾向。课堂练习需时间有限,但有教师现场教学,有约束力,并且学生以学为主要形式,自然反应较快,容易及时展现课堂教学效果,再则长期习惯于进行课堂练习,容易造成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缺乏丰富的创造力。因此,必须在注重课堂练习的同时,必须注重进行课下练习,课堂练习和课下练习结合进行。如藏舞中的“刨地转组合”,针对动律要求和动作结构设计若干的元素练习题,可先进行课堂练习,尔后进行课下练习。这样,有了课堂练习的铺垫,减轻了学生完成课下作业的困难。达到课堂练习和课下练习效果相长的目的。
二是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从一般的原则上讲,相同内容的舞蹈课程其课堂练习和课下的作业练习在数量上应是差不多的。但对于下同的教学对象有个体性的差异,在课堂练习和课下练习作业的设计上应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布置课下练习作业时,要从作业的内容、形式、份量等方面周密考虑,课堂上要因材施教,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前,留有时间对课下作业的要求进行简明的交待和重点练习的提示,此外,可以布置一些附的作业练习题,让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吃饱”。
三是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精讲多练”是舞蹈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教学原则,因此在舞蹈教材的课堂传授中,必须要强调“精”和“练”,“精”应体现在“讲”和示范上,“练”要体现出“量”的规定性。课堂上的训练要合理安排,既要有密度、广度,又要有深度。所谓密度和广度就是指操练的次数要多、内容要广,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堂训练,才能逐渐变成一种舞蹈表演能力。深度是指训练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一定的难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也不要片面求难,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密度、广度和深度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三者全面贯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中等专业艺术学校舞蹈课教学的课时、教材以及学生的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运用能力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抓好中专舞蹈课堂教学的四个方面,尽量使舞蹈课堂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能力的培养,就能够使舞蹈的课堂教学活动摆脱单调、死板、“满堂灌”等模式的束缚,就能够很好地促进舞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互动和双向交流,真正实现舞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作者简介】彭惠萍,广东粤剧学校舞蹈专业讲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广东舞蹈家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