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对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作者:丁宗麟
三、以校为本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人本”与“能本”都是以“人”为本位,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校本”则是以学校组织的整体运作,作为德育的出发点。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党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学校们所处的环境、历史和现实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年龄、个性、兴趣也不一样,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意针对性和层次性,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校为本,大力推进校本德育。马卡连柯说:“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一切生活领域中努力的结果”。
传统德育是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学校的德育活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计划框定的,学校只是循规蹈矩的执行者,没有自主权。校本德育则强调学校德育的出发点要从原来单纯服从社会需要、上级安排转移到以时代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发展要志相融合的基点上来,它将上级部门的德育要求和学校的发展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学校主体发展的工作要求。它尊重德育工作自身发展规律,更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使学校德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充满活力、更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传统德育从管理体制、内容要求、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列系统,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校德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内化为目的,以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为标准,原有的传统德育就显得力不从心。校本德育则注重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整体系统中予以思考,强调了德育和诸育的融洽,使德育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五育”相融的一个整体,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能真正落到实处。校本德育使德育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五育”相融的育人过程中得以实现。
德育要以校为本,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校本德育课程是校本德育的重要标志。校本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本校所处环境、历史和现实情况,本校教育特色所开发的学校德育课程。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层次、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发挥具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的作用。校本德育一反传统德育“假、大、空”的流弊,体现了“近、小、实、亲”的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口可大可小,材料真实可信,学生乐于参与并倍感亲切,这也体现了古人所谓的“能近取譬”的思想。学校蕴藉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诗集”。校本德育使德育活动课程化,学科德育制度化。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学校所处社区、学生家庭等积极因素。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对“地方性资源”的重视,可以一反传统德育的划一化、标准化的面目,而使德育呈现出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以时代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发展要求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检视学校里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活动与仪式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寓于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以校为本,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
总之,在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与以校为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各自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只有将人本、能本与校本德育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实效,使新时期的学校德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满蓬勃生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作者简介】丁宗麟,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广东舞蹈家协会会员,广东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粤剧学校舞蹈专业讲师,广东粤剧学校学生科科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