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和谐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作者:黄海峰




  
  三、和谐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可以说三江侗寨民居作为一种与自然、与人和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建筑形态,当地侗民对其是独有情钟的,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几百年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但是,侗寨民居自发生和存在到现在,每年频频发生的火灾却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此又怎么能被称为一种和谐的建筑?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这样的二难问题呢?
  这是一种“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现象。美国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在其成名著《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5]对于复杂,可理解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便是简单向复杂转变的过程。从最原始的林间小道到如今的城市干道,从早期的神庙到今天的大型商务楼,都是由最简单的原型向复杂功能的转变。其中包括结构,功能以及形式。复杂性更能体现事物内在的力量,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德国现代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有一句名言叫“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复杂并不是否认有效地简化,有效地简化是分析事物过程的一部分”,“但能深刻有力的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简单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6]
  根据黑格尔的哲学观点,矛盾的解释是:事物的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性原理,强调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是,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即使社会达到了和谐,仍然会存在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之间,无不如此,和谐实际上是矛盾的一种运动状态。和谐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讲,是具有差异的事物能够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国语》中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成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的说法,就是强调有差异的事物才能构成和谐。有差异的事物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本身就是矛盾,因而和谐就是具有差异的矛盾双方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状态。今天,我们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过程是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因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建筑构建也应该是不断消解矛盾的过程。
  
  四、侗寨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三江侗寨民居虽然被看作是一种和谐建筑的形式,但是这当中依然存在着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现象,不光有频频发生的村寨大火,而且侗民传统生活方式如何去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更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地侗族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的危险,加大对侗族民居建筑群和历史沿革的保护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对侗寨民居进行“一村两式”的改造和建设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办法。“一村两式”,即:原生态式和现代化式,原生态式的新侗乡,以原生态美为主;现代化式的新侗乡,以现代化美为主。以发生大火的三江县干冲村为例:干冲是全国最大侗寨,可以把干冲建设成为美丽的“一村两式”新侗乡的样板。(1)现代化式新区。以受灾区为主,全部按规划建造新砖房,模式和城市里的街道、楼房风格一致,让人步入这个“新区”仿佛进到了美丽的城市。(2)原生态式老区。以受灾幸存区为主,对其道路、环境等改造美化,让人步入这个“老区”感受到原生态的美丽。其他少数民族村寨,也可仿效这个“一村两式”开展建设:首先,对“老区”进行改造美化。其次,若有想建新砖房的村民,统一到一个规划好了的“新区”建房。“一村两式”的办法,是根治火灾隐患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如果能引起当地政府重视,村民达成共识,将逐步实施,造福侗乡。
  
  五、结语
  
  当然,侗寨民居的改造和建设,光有一个好规划是远远不行的,这是一项复杂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如政府官员重视、村民防火意识提高,防火设施改进,经费投入增加等等,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搞好了,和谐建筑才能够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传统民居图说:桂北篇序言[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黄海峰.“多元共生与和谐建筑”[M].建筑设计管理,2007.
  [4]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6]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海峰(1978-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史与建筑哲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