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和谐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作者:黄海峰




  【摘要】三江侗寨民居曾被看作是一种与自然、与人、与社会和谐的建筑形态,但近年频发的村寨大火却又引起人们对它的质疑。文章认为这是一种和谐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现象,是一个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最后提出了开发和保护侗寨民居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和谐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三江侗寨民居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的桂北高寒山区,是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聚居着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全县共有16个乡镇、866个自然屯,人口34万,侗族人口占56%,森林覆盖率达到63.4%。多彩多姿的风雨桥、鼓楼、寨门、干栏木楼群,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侗民聚居村落形态。但是,近年来频发的村寨大火,引起了人们深刻思考。
  
  一、三江侗寨频发“火烧连营”
  
  2007年11月2日23时,被誉为全国最大的“侗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因村民酿酒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烧毁民房190户,加上因救灾需要紧急拆毁的19户,火灾共烧毁和拆毁民房513间,951人受灾,紧急转移群众3560人,直接经济损失320多万元。(见图1)
  “这么大的自然屯,又全是连片的木结构房屋,且大多位于缺乏水源的山坡上,只要一户发生火灾,全屯便火烧连营。”三江县县委办一位负责人说。2002年8月至2003年2月,短短几个月时间,三江县共发生农村火灾8起,其中重特大火灾就有6起,烧死9人。2005年12月13日、14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两个乡镇接连发生重特大火灾,受灾151户计617人,所幸均无人员伤亡。2006年,三江县共发生村寨火灾20起,其中重特大火灾5起,占柳州市重特大火灾的50%,死4人,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928万元,520户3100名村民受灾。尤其是独峒乡独峒村、同乐乡新寨屯、良口乡大滩村3起村寨特大火灾给广大侗族、瑶族、苗族村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很多家庭就此返贫。“不知道这已经是三江县的侗寨多少次发生火灾了。每次火灾发生后,这里的‘伤疤’还没好,那里又开始烧了。”干冲屯村民林金元说。同样遭受火灾之苦的侗族村民赖振茂说:“尽管政府及时给了我们很多救济,但是多年积攒的家业一夜之间全都没了,心在滴血啊!”村民林志成说:“孩子上学每周要回家拿米,老父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现在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以后的日子不知咋过。” (见图2)
  
  二、三江侗寨民居与和谐建筑
  
   (一)三江侗寨民居建筑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乡土民居,其发生、发展、更替,其选址、布局、构成和管建,似乎走的都是“野路子”。[1]广西桂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其民居是桂北文化的一个载体,渗透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以鼓楼、风雨桥及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交界处,是广西惟一的侗族自治县,其境内现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全县十三个乡镇和三个流域内,约有十八万侗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建筑。保存完好的侗乡民居是三江县的一大特色,以独峒乡座龙侗寨为代表的一批寨落群于1992年评为中国侗寨民居典范,现已被规划成为中国最大的“侗族民居保护区”。
  桂西北地区民居主要建筑形式“干栏”,这是由桂北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以及气候等条件决定的。[2]桂北山区是典型的夏冷冬热气候,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地形特殊,据了解,桂北坡度在15度至35度的地约占了37%,15度以下的缓坡地仅占13%。另外,那里交通相对较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侗民族历代都是这样依山沿谷密集建设房屋居住。根据三江林区盛产木材的特点,老百姓大多使用的建材大都是木头或竹子,据粗略统计,境内的民居80%的建筑,且都是砖木结构民间木楼居多,多数农村住房都是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易于通风。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鼓楼群、风雨桥以及水车群,构成当地侗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侗族的寨子,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它不像瑶寨多坐落在高山,也不像汉族村庄多建在平地,而是散布在依山傍水的秀丽山区,高低错落的吊脚楼零星分散,楼间是一块块水田、池塘、竹林、菜地。寨子的外面一般是古树苍苍,溪水潺潺。侗寨规模都不大,一般寨子有一二百户,大的寨子有五六百户,但他们居住得较为稠密,寨里的屋舍都是用杉木搭起,一幢挨着一幢。因为侗寨是依山傍水建屋,村外的人远远望去,只见屋宇前低后高,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层层而上,如叠翠峨。有趣的是,你从寨底或寨口向寨头了望,可以一眼看到最远一排房舍的门窗,绝不会有什么东西挡住视线。(见图2)有的地方,晴天进寨不受日晒,雨天进寨,连斗笠也不用戴。
  (二)侗寨民居与和谐建筑
  “和谐(Harmony)”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是什么呢?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和谐社会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次。
  桂西北三江侗寨民居无论从它的选址、布局、构成、营建及功能来看都体现出一种和谐建筑的思想。
  首先,体现出侗寨民居与自然的和谐。在三江侗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和周围环境打交道,他们认为大自然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给予的,所以当地人对天充满了敬畏之情,这是一种很原始、纯朴的思想感情。在建造居所的过程中也是因地置宜,就地取材,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当地侗寨民居大多都依山傍水而建,风景宜人。建筑类型取下层前部放空,上层住人的吊角楼。建筑材料全部伐自本地上好的衫木,不易蛀蚀,经久耐用。营造技术也是充分考虑建材的特性,在梁架的铆隼、木板的拼合上不用一颗钉子,“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侗家人都是不用图纸的,凭着感觉和经验建起的座座楼桥,不仅工艺精湛,而且结实耐用,几经风雨沧桑,依然留给我们看到的精美与震撼。
  其次,是侗寨民居与人、社会的和谐。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提出了建筑物设计三原则:经济、实用与美观,[4]虽然时代发展到了现在,但还是有一定合理性内核的。三江侗民聚居地由于环境相对闭塞,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经济比较落后,人们普遍生活贫穷,不可能拿出太多钱来大兴土木,建房子时得充分考虑到节省,因此侗寨民居建造就地取材,所用木料均采伐自附近森林。房子的建造还必须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即保护自身安全。人只有进了一个暂时与自然隔绝的、封闭的空间内才能遮风避雨,才会产生温暖、安全的感觉,这就是居住的需要。侗寨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房子较为宽大,一般是三层,第一层(地层)圈牲畜,放杂物,第二层住人,第三层是存放谷物的地方。平时既可抵防野兽侵袭,又有利于人的生产、生活,非常方便、实用。另外,当地侗民大都喜欢聚族而居,吊脚楼一户挨着一户,逐渐形成一个有几十、上百人家的寨子,这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在三江,“有村必有鼓楼,有寨必有风雨桥”,每个寨子中都建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一边是高高的鼓楼,一边是宽宽的戏台,凡是村里有重大活动,全寨人都会在这里聚集,这里也是侗族青年男女相识的场所。鼓楼,是侗民集会议事抵御外犯集合的地方,当鼓楼的钟声响起侗民们就会快速的赶到这里。在侗寨,除了心灵能享受片刻宁静外,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色彩都是那么素雅、清淡,屋瓦是黑色的,门窗是木质的本色,人们穿着青黑色的衣服,年轻的姑娘也不过是身着天蓝色衣服,惟一鲜艳的,便是姑娘们头上插的那朵红绒花。这是否是一种精神上美的享受和“诗意地栖居”呢!(见图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