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通往格罗夫之路

作者:张锐锋




  背 景
  
  一
  
  南极洲,冰雪覆盖,亘古蛮荒。
  这里有着最独特的大自然的原始景观,有着与生命对立的冷酷的白色基调,在辽阔的冰原上,除了冰雪,几乎什么也没有。除了冰雪还是冰雪,冰雪既是这里不朽的统治者,又是这里永恒的居住者,它们拥有最大的数量和最高的权力。暴风雪随时席卷而来,将一片苍茫显示于天地之间。当白昼到来,太阳照耀着冰原,它将其微弱的能量挥掷到这片冰雪世界,寒冷的反光将仅有的温暖重新带到无限的天穹中。即使到了午夜时分,太阳仍然在大地的边沿徘徊,它不愿意这样落下去,难道它对这一片荒芜的白色充满了留恋之情?它一直徘徊,仿佛是世界面对末日的一次次犹豫和抉择。
  这样,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光明更多,漫长的极昼凝定在这里,久久巡视,窥视着冰雪里的每一丝气息。到了夜晚,这里的黑暗同样漫长,世界上最长的黑夜,使得浩瀚的星群在天幕上宛若永恒的明灯,它们组合的华美图案从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更古老的年月里,几乎一直如此,很少发生变化。这些不朽的图案意味着什么?它们坚持以这样复杂的符号告诉我们什么?实际上,它们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是这样,它们的灯盏必定不是为我们而设,或者说,它们等待着什么?暗示着什么?或者是一则神奇的揭示万物的终极寓言?就像人间多少年前海盗的藏宝图一样,这里一定隐藏着上帝最高的秘密,期待着智慧者的揭示。
  当然,即使是暗夜,这里的一切也不是呆板的,它的丰富性似乎超过了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以便对其茫茫冰雪中的单调和枯燥做出补偿。美丽的极光常常出现,它以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等不同颜色组成的恢弘光带,从高空中倾泻而下,好像银河之水混合着天上的各种颜料浇灌到大地上。它有时呈带状、弧状,也可以是射线状和火焰状。它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它有时陕速跃动,有时又像巨大的软体动物在天空中缓缓蠕动。总之,这是一幕光的独幕剧,光的舞蹈,它不断修改自己的形象,变换着自己的步伐,以便展现自己捉摸不定的令人惊艳之美。它到来之前,总是以更深的寂静作为前奏,借以反衬极光的高贵和华彩。在古罗马的神话中,极光被称作极地的神明,它的名字来源于拉丁文,意即黎明女神之名,它能够驱散大地上的黑暗,将人类的生活引向黎明。
  
  二
  
  远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对这个古老的大陆进行猜测。据说,第一次试图接近南极的是波利尼西亚人,在他们拉顿加岛的传说中,大约公元650年左右,一个叫作维特兰吉奥拉的年轻部落长老和他的伙伴,乘着原始的独木舟航海,行进到南太平洋之后顺着暴风雨向南继续漂流,抵达了南极洲的浮冰区。传说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认,但是,人类在古代的长距离航海的能力却不能轻易低估。
  第一次进入南极地区的是英国的著名航海家库克船长。他在第二次环球航行时,曾于1773年至1774年间三次越过南极圈。实际上,他的航船已经深入到南纬71度10分,距离人类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南极大陆仅仅200多公里。然而,海域的浮冰区,巨大的冰山,低气压区不断生成的强风暴,挡住了库克船长继续南行的步履。他的船头不得不回转。
  从20世纪开始,世界上许多探险家雄心勃勃,试图第一个到达南极中心。1909年4月6日上午10时,美国海军测量队队员、著名探险家皮里成功到达北极点,皮里用他的仪器,根据太阳的方位来测定自己所在的纬度位置,他将一面美国国旗插在了茫茫冰雪中。之后,他进行了详细的气象观测和记录,并使用一根长达2752米的测绳对北极点进行了破冰勘测,结果证明北极点不存在陆地,而是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海洋。当皮里精疲力竭地返回自己的船上,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友人和妻子发电,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在53岁的时候完成了夙愿,极地将使他名垂青史。此时,同伴为他取下裹满碎冰片的兔皮袜子时,发现他的脚趾一个个掉落了。
  皮里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南极探险的热情,整个世界注视着南极。一场极具戏剧性的探险角逐,在南极洲的腹地展开。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船长,于1911年1月,即南半球的冬季到来之前抵达南极大陆沿岸的罗斯岛,而另一个挪威著名探险家阿蒙森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不过,他选择了靠南一点的鲸湾作为航船的抛锚地。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准备工作,斯科特在11月1日出发了,他选择了西伯利亚的矮种马拖拉雪橇,走向漫漫征程,很快地,茫茫风雪掩去了他忧伤的身影。这种西伯利亚矮种马具有极大的耐力,但南极极端的严寒天气使得它们接连死去,斯科特因此早早就失去了交通工具,这样的错误必须付出代价,他和同伴只好依靠自己的体力拖着负载各种必需物资的雪橇匆匆赶路,其体力的消耗使前进的速度大大减慢了。
  斯科特的竞争对手阿蒙森则聪明地采用了北极犬来拖拉雪橇,使得极地探险的进程加快了。这些在寒冷的北极生活的动物具有耐寒的本性,在这样的南极冰原行进和北极冰原行进相比,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同时,雪橇上的物资储备和设备器材也将随着消耗而越来越少。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登上南极点。5名队员在南极点升起了挪威国旗,在一片风雪之中搭建了帐篷,他们在帐篷中写下了给竞争者斯科特的信件,然后从容不迫地开始撤离。
  34天之后,已经精疲力竭的斯科特探险队接近了南极点,他们远远望见了极点上空迎风飞扬的挪威国旗以及挪威探险队员架设的帐篷,斯科特的精神几乎崩溃了,他一下子瘫倒在雪地上。悲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生,饥饿,疲惫,疾病和南极的暴风雪,同时袭击着斯科特队队员们,斯科特的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在白茫茫的风雪之中消逝,他们永远留在了南极雪地,然后被冰雪覆盖。3月29日,斯科特和仅剩的两个伙伴,饥寒交迫,渐渐倒下,生命的热能在风雪中散失殆尽,一切都冷却下来了。此时,距离下一个食物补给点仅仅20公里。后来,人们在他们死去的帐篷里,发现了斯科特船长完整的日记资料,以及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一路采集的16公斤矿物标本。
  
  起 航
  
  一
  船舶穿梭的黄浦江,此起彼伏的汽笛,大上海高楼林立的顶部划开了凌乱的天际线。2005年11月18日上午10时,民生港发出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低沉,悲壮,雄浑……“雪龙号”破冰船的主机发出汹涌澎湃的动力,怒吼着,体积庞大的科考船缓缓驶离,江水的平静被船头冲开,激起的波浪向船的两侧展开。船上第22次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集中在甲板上,向岸上的人们挥手告别。年轻的船长沈权在宽阔的驾驶室注视着前面的江面,他深深感到重任在肩,内心已经像南大洋的风浪一样猛烈激荡。这是他担任船长以来的一次南极之旅,他感到几分沉重,又感到几分紧张。事实上,他虽然出生于1967年,刚刚37岁,但已经是一个老航海了。1986年毕业于宁波海校航海驾驶专业之后,就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工作。他在1994年登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