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作者:王 蒙




  第五个关于《红楼梦》的大问题是,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尤其是高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胡适、俞平伯考查出来,《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这大致上已经成为了定论。
  现在,有很多红学家对《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抱有一种愤怒、谴责的态度,认为后四十回的续写很不好,歪曲了曹雪芹的原意。曹雪芹说过,“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后结局应该是荣国府、宁国府,财产被抄,家破人亡,只剩两间空房子。可是,由于高鹗的封建思想严重,写贾宝玉在出家前让薛宝钗怀上了他的后代;他当了和尚后,还让皇帝封了个“文妙真人”……红学家们认为这样的结局简直是胡闹,糟糕透了!这种观点也是被广泛接受的。
  但在这个问题上,我时常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第一,从理论上说,我认为,续书是根本不可能的。古今中外,没有这样的例子,不但给别人续书不可能,给自己续书也是不可能的。哪怕是重写一遍也是不可能的,哪个作家把稿子丢了,再重新写一下,写出来的肯定和第一遍是不一样的。
  第二,不管如何批判高鹗,基本上没有哪家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敢只出前八十回的,即一百二十回已经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第三,有些学者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在语言上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原作作依据,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两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语气词、助词、句式等都是不容易相同的。
  第四,那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我很想不通。《红楼梦》里人物众多,重要的人物有上百个,到了后面几十回,每章得死三到五个人才行。真要做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看,只有一个办法,必须在最后几章,在荣国府、宁国府门口架起一挺重机枪进行扫射,要不,这么多人怎么死啊?把一个活的人物写死是非常难的。现在还好办,电视剧想让谁死,让他得个白血病就行了。写林黛玉的死写得多好啊,贾母的死也写得很棒。当然,现在我有另一个想法了,不用架重机枪了,让贾府传染上禽流感就得了。
  第五,什么叫悲剧?贾宝玉出家了,探春远嫁了,史湘云守寡了,迎春被丈夫折磨死了,林黛玉也死了,薛宝钗即使有个贾太太的头衔,但也只是过着很悲惨的生活。
  举个例子,如果一架飞机失事,机上四百人全部遇难,大家一定会觉得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但并不觉得特别悲哀。但是,假如还有两个幸存者,向世人不断讲述飞机坠毁时惨烈的景象,这岂不是更悲哀的事吗?
  《小兵张嘎》中有个很经典的场景,日本兵屠杀完我们的老百姓后,张嘎跪在奶奶的尸体旁声嘶力竭地痛哭,喊着“奶奶!奶奶!”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张嘎也死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地上全是尸体,那谁也甭哭谁了。悲剧是不是就要让当事人全都死光了,留下一个次要人物更能见证悲剧。
  我觉得,后四十回的扑朔迷离以及与前八十回的预示预言稍稍有些不切合,这并不奇怪,曹自己写也会时时变化,不符合预期。这更增加了《红楼梦》的魅力。当然,后四十回确实没前八十回那么精彩,灵气也没那么足,有些地方格调也比较低。
  据说现在又要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了,请了一批红学专家来研究,按照他们的主导意见来设计后四十回。我觉得很可怕,因为红学专家的意见即使在学理上是一百二十分的正确,但没有细节,没有语言,没有形象的描写,没有道具,仍然不可能是艺术的文本,只能是学理的估计。靠学理估计是搞不好电视剧的。如果让现代的人按照学者的判断来写《红楼梦》的剧本,那肯定带有新中国的气息,所用的语言已经不是原作中的语言了,我想说的是,即使高鹗的续作有几百个缺点,但是,我们今天任何人的改(续)写肯定远远赶不上高鹗。
  第六,关于《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这也是一个争论。最早胡适提出,《红楼梦》是自然主义,并认为写得平平淡淡,但还不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他说,贾宝玉含着玉就出生了,这不是真正的自然主义。胡适的学问确实很大,我们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他对《红楼梦》的批评我实在不敢接受,他是从妇产科学的角度来考证小孩出生时嘴里应该含什么。曹雪芹不知道什么是现实主义,也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很随意性地写作。
  当然,《红楼梦》里绝大多数篇章是现实主义。在描写尤二姐、尤三姐时,更多地运用了古典主义,非常戏剧化。《红楼梦》是反戏剧化的,大多数描写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唯独写到尤二姐、尤三姐,就非常戏剧化了,因为这段经历曹雪芹是没有的。
  我举一个例子,尤三姐爱上了柳湘莲,从此她变成了淑女,柳湘莲听说了尤三姐以前不是良家妇女,就来退婚,想把自己的作为订婚礼物送给尤三姐的那把剑要回去,于是,尤三姐拔出剑来,自刎而死。
  我对这个情节很是怀疑,柳湘莲没有必要把剑开锋后送给尤三姐,毕竟只是订婚的礼物,不是实战用的武器。第二,我质疑的是,尤三姐没有学过解剖学,她一刀下去不应该这么准确地就割断动脉了。第三,柳湘莲武功非常好,他看见尤三姐要自杀,飞起一脚就可以踢掉她手里的剑。所以,这些也是戏剧化、非现实的,但这对读者、对写作者来说没有关系,曹雪芹没有义务只能用现实主义进行创作。
  还有许多其他的“公案”,例如,一是什么叫“红学”?这本身是个最原始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争论最多。有些老专家指出,“红学”一指“曹学”,二指“版本学”,三指“文化学”,因此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来阅读,分析其艺术成就、主题思想、人物故事、结构特点等方面,这些文学赏析与文学评论不能算“红学”。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观点,但都没有结论。二是关于曹雪芹的身世以及《红楼梦》作者的争论。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一直有人提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只是编辑者,这个我就不细说了。关于曹雪芹身世的争论更多些,有“冀东说”和“辽阳说”,在辽阳发现过曹家的一块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说法。三是关于史湘云的故事,《红楼梦》里有一章叫“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有人认为这是讲贾宝玉最后和史湘云结婚了。第四,关于脂砚斋,脂砚斋到底是化名?是笔名?是斋名?还是道号?
  这些都不是我有能力做出解释的,我只能谈些感到的困惑和倾向,供大家参考。我相信,关于《红楼梦》今后还会有别的高论、怪论出现,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惊奇,希望大家多看《红楼梦》,立自己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