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水绘无声碧血寒

作者:周光凡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自缢于万寿山,大明江山终于呼啦啦似大厦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圆圆,放清兵进入关内,如虎添翼的大清王朝得寸进尺,见机行事,露出一统江山的野心。第二年,清政府下剃发令,清兵大举南犯。江南人民奋起抵抗,清兵肆意制造屠城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使青山绿水的江南淹没在刀光剑影之中,至今人们谈起多尔衮这个欠下汉民族大笔血债的魔头仍切齿不已。6月,清兵占领南京,南明小朝廷也土崩瓦解了。
  早在这年初春,冒辟疆就带领全家雇船逃往浙江盐官避难。在逃难途中需要细碎银两,冒辟疆向董小宛索要,董小宛拿出一只布口袋,里面很多碎银子都已经用毛笔写好重量,有轻有重,取用方便,冒辟疆的父亲不禁啧啧称赞小宛过人的聪慧。逃难途中到处都是劫匪暴民,冒氏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和许多风险才抵达盐官,一路上家丁和奴仆死亡离散的很多。但是到了盐官后才发现这里也已经不再安全,城中每日都有几十名不愿剃发的勇敢者被野蛮的清兵残害。冒辟疆怕和董小宛走散,就想把小宛托付给当地的一位朋友暂时躲避,不要跟着他冒风险,并且说,如果我有什么不测,你就自己拿主意吧。小宛表白道,我可以随你的朋友去,不再连累你,如果能活着躲过劫难,我一定等你的消息,倘若你有什么不测,不远处大海里的惊涛骇浪就是我的葬身之处。但是冒辟疆的父母舍不得丢下小宛,执意要一家人同生死共患难。而冒辟疆对董小宛真正的感情,也是在患难中产生的。
  在剧烈的动荡和沉重的压力下,冒辟疆大病一场,从那年的重阳节开始就卧床不起,到冬至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偶尔清醒的时候他甚至写了绝命诗:“人身到此无生理,回首高堂独动情。”在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董小宛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冒辟疆冰凉的身体,使本来体弱的自己也积下病根。
  1646年暮春,也就是顺治三年,劫后余生的冒董夫妇平安回到如皋,隐居水绘园。此时的清朝已经初步平定天下,但却缺少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于是对明朝遗民,特别是其中的优秀者和读书人采取威逼利诱的招安手段,希望他们出仕清朝,为新主效命。为此玄烨特地开设“博学鸿词”科,下诏征求“山林隐逸”,就是不用通过科举考试直接授予那些闻名海内的文化人和大学者以功名并征召他们做官。很多晚明时代的著名文化人都投靠了清朝,比如钱谦益和侯方域。作为海内人杰、复社领袖、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自然是清廷重点拉拢招安的对象,一些投身清廷的冒辟疆的旧好也想通过举荐冒辟疆来为自己表功。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就曾从北京写信给冒辟疆,夸奖冒辟疆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然后表示要“特荐”他做官,但冒辟疆以自己有病为由“坚辞”不受;冒辟疆也属应征的“山林隐逸”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屣,坚辞不赴,这等于是违抗皇帝的命令,需要不怕掉脑袋的勇气。对于清朝的科举,冒辟疆更是不屑一顾。终其一生,冒辟疆隐居水绘园始终未肯应试、应诏,一度还将水绘园改名水绘庵,以明自己逍遥遁世的心志。冒辟疆还在水绘园中建造了壹默斋,作为自己读书会客的场所。壹,为专一之意;默,为沉默之意,表示他对武力进犯中原的满族的不合作态度,又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冒辟疆的民族气节使他再次成为故国遗民的精神领袖,水绘园中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不论是东林党人、复社成员、畿社朋友,还是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先后到访的故国遗民有三百多人,冒辟疆还在园中收养了抗清志士的遗孤二十多人,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施粥救济县内无数灾民。董小宛也始终在精神上支持冒辟疆的选择,她从未怂恿冒辟疆去屈身异族,图谋富贵。在海盐逃难的途中董小宛就曾勉励冒辟疆:他日倘若你我能侥幸生还,我要和你弃绝富贵,逍遥物外,到时候夫君千万不要忘了我这番话。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冒辟疆:“所谓的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1651年正月初二,二十七岁的董小宛永远的离开了冒辟疆。正史说她因病去世,但却不见冒辟疆为她写的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文,如皋也不见董小宛的坟墓,这是极不正常的。野史说董小宛被掳进皇宫成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这是瞎扯。1651年顺治才十三岁。我的结论是小宛最终还是被采办佳丽的清朝新贵给抢走了,而且就被困在离如皋不远的苏州。夺妻之恨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代的文化人不便打听就里,更不愿诉诸文字惹是生非,就连冒辟疆本人在怀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里也不忍明说,但是却有暗示。书中曾提到有一天小宛在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时偶然读到“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样的诗句时不禁凄然泪下。书中还提到小宛曾在一天晚上做过有人要抢走自己的梦,小宛在事后告诉冒辟疆说:“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就是说,有几个人来抢小宛,小宛躲起来了才得以逃脱。待到痛失董小宛后,冒辟疆痛悔道:“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意思是说,哪里想到梦中透露的实情和“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样的诗句都是事先提醒自己的谶言呢?这不是明确地暗示董小宛是被抢走的吗?失去小宛后的冒辟疆可能终生都活在对小宛越来越浓烈的怀念中。在去世的前一年,八十一岁的冒辟疆留下这样一首七绝:
  
  冰丝新飏藕罗裳,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关洒热泪,苏州寂寞好还乡。
  
  全诗写的应该是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里行间竟然没有丝毫悼亡的情思。前两句是写小宛早年歌唱侑酒的生涯,第三句大概是说董小宛曾经在国破家亡之后的水绘园中为冒辟疆弹唱阳关曲时潸然泪下。最后一句“苏州寂寞好还乡”则大有深意,谁在苏州寂寞呢?这个人应该还乡,是还如皋吗?能不能这样推测,此时董小宛还健在,并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远的姑苏。冒辟疆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时日无多,因此特别想最后见董小宛一面,或许他也想到了已有六十多岁的董小宛怕也同样魂牵梦绕地想念着水绘园和他吧,所以冒辟疆希望小宛仍回到如皋来和自己做伴。冒辟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一直张罗着邀请亲朋中八九十岁的老人举办诗会和老人会,可见他对生命和人间的眷念,如此重情之人,怎能不想和分别多年的生命中的佳偶再次相会呢?
  为什么关于小宛归宿的真相没有流传下来呢?冒辟疆身为明末遗民当然无力抗拒清朝新贵的掠夺,这桩夺艳事件,无论是对江淮望族冒家来说,还是对清朝新贵来说,都不是什么体面事,所以双方一直三缄其口。又因为冒辟疆的名望,文人为之隐讳也是情有可原的。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说成病亡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假托!从旧时戏曲界流行一句俗话“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淫妇杀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体面事,当然不便传播真相。
  由于不再做官,越是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越发清贫,他有时甚至靠出售书法作品、租借家乐戏班做商业演出和变卖家产来过活。1693年,八十二岁的冒辟疆生命即将落幕,他吩咐家乐戏班为他度曲,又问家人窗前的黄梅有没有开放,其人生的最后一幕仍显得从容优雅,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挥别人间的意境,做足了名士的派头。冒辟疆的去世标志着东南遗民流风遗韵的消歇,遗民时代正式画上了句号,而华夏民族依旧在治乱荣枯中轮回。
  在离开水绘园的时候,我曾想把这首《初访水绘园》留在园中,可惜没有见到留言簿,便录在这里了:
  
  秦淮艳色香阁暖,水绘无声碧血寒。
  千年贡院成灰土,壹默孤斋照胆肝。
  
  暖香阁是当年南京秦淮河畔歌舞艺人顾横波的香闺,冒辟疆曾和顾横波有过交往。寒碧堂和壹默斋都是水绘园内的建筑。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在动乱的年代,才能屡屡见到义薄云天、让人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而冒辟疆和董小宛则是让华夏儿女的忠贞气节得以薪火相传永不泯灭的一对使者。
  拍了最后一张数码照片后,我挥别水绘园踏上归程,我祈祷这风光旖旎的江南和历经沧桑的神州再也不要遭受治乱循环的劫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