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作者:张远山




  楚威王听说了庄子大名,派两位大夫去聘他为相。庄子不在家,正在濮水岸边钓鱼。大夫找到庄子钓鱼处,说:“吾王想请先生为相。”
  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说:“听说楚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把神龟的骸骨精心保存,供在庙堂之上。这头神龟,究竟愿意死了留下骸骨而被当作宝贝呢?还是宁愿活着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
  庄子说:“你们有没有看见祭祀用的活牛?养了几年后,就被披上五彩绣衣,宰杀献祭。到那时,想要做一头普通的牛也不可能了。你们走吧,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做活的神龟,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我宁愿在污泥中快活游戏,也不想被君主约束。我决意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濮水在蒙城附近,一称沙水。《水经·淮水注》:“濮水即沙水之兼称。”沙水流经今安徽涡阳、蒙城一带——涡阳是蒙城旧名。今另有涡阳。
  《外篇·秋水》、《杂篇·列御寇》没提楚王是谁。《史记》明言“楚威王”,还提到“游戏”一词,为古籍之中首见,或许也为庄子首创。此词不见于郭象版“外杂篇”,或为郭象所删。《秋水》只说“神龟”,没说“牺牛”。《列御寇》和《史记》只说“牺牛”,没说“神龟”。
  楚威王熊商,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正当庄子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庄子辞相之时,年仅三十余岁。以一介布衣而辞强楚之相,庄子遂名闻天下。蔺且、詹何、魏牟等弟子后学,遂慕其风而广之。
  
  八、晚年挚友,大知惠施
  
  惠施长庄子十一岁。未及庄子成年,惠施已离开母邦宋国游仕魏国。宋人惠施担任魏相长达十八年(前340~前322),堵塞了魏国士人的仕途,于是魏人张仪游仕秦国,于前328年担任秦相,并于前325年辅佐秦惠王成功称王。前322年,张仪为了秦国利益,向秦惠王请缨出使魏国,游说魏惠王联秦攻齐。魏惠王刚刚于去年(前323)“五国相王”中组建抗齐联盟,今又得秦相张仪许诺强秦助魏攻齐,遂将反对张仪之主张的惠施罢相,转拜张仪为相。在魏国与张仪冲突失利的惠施,如同在楚国与张仪冲突失利的屈原。
  惠施罢相后,离魏至楚。由于惠施是兼相秦魏、权倾天下的张仪之政敌,楚怀王不愿得罪张仪,更不愿进而得罪秦惠王、魏惠王,于是对惠施赠以车马,把他送归母邦宋国。
  惠施由楚归宋途中,庄子正在宋泽孟诸钓鱼。庄子看见惠施从车百乘,就把多钓的鱼也扔进湖里,以此表示对依附庙堂以谋取多余之财的惠施之不屑。庄子时年四十七岁。此前多年,庄子曾往魏都大梁拜访惠施,结果大失所望。当时庄、施初识,尚未订交。
  宋康王对担任魏相的本国大贤惠施也曾十分仰慕,但现在惠施已老,兼已失势,况且墨徒惠施主张偃兵,不对宋康王胃口。因此罢相归宋的惠施,并未得到宋康王重用。惠施在母邦没机会重新出仕,雌伏了三年,其间与庄子日夕盘桓,既是针锋相对的论敌,又是惺惺相惜的挚友。
  惠施归宋三年后的前319年,魏惠王卒。业已六十二岁的惠施立刻离宋赴魏,图谋复相。继位的魏襄王果然不信任张仪,罢了张仪相位,但也没让惠施复相,而拜田需为相。惠施继续流连大梁,逐渐淡出政治而转向学术。大约前305年左右,惠施提出“历物十事”等辩题,招致天下辩士群集大梁与之进行大辩论,其中就有年仅二十岁的公孙龙。公孙龙与桓团等辩者前辈在辩论中提出“二十一事”等新辩题,合力击败了惠施。惠施在政治失败之后,继以学术失败,再次返归母邦宋国,与庄子日夕盘桓,终老于宋。
  惠施在漫长的宦海生涯中获得了罕有其比的丰富庙堂见闻,在其晚年与庄子日夕盘桓、频频斗嘴的过程中,也成为庄子深入了解天下专制制度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惠施八十一岁去世时,庄子已七十岁。惠施葬于宋,庄子曾过惠施之墓,对弟子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与言之矣。”惠施死后,庄子还有十四年寿命。在这十四年中,庄子完成了千锤百炼、打磨一生的最终思想,就是不朽的“内七篇”。
  
  九、隐攻公孙,暗讽孟轲
  
  惠施是“内七篇”唯一明确提及的同时代思想巨子,也是“内七篇”中与庄子直接对话的唯一人物。不少学者认为,“内七篇”就是专为辩驳惠施名学而撰,但这无疑限制了“内七篇”的普遍意义。除此之外,《齐物论》还隐晦提及另一位名家巨子公孙龙的独家辩题“指非指”、“(白)马非马”。《大宗师》的道家人物“孟子反”,则隐晦嘲笑了与庄子同时代的大儒孟子,尽管“内七篇”和“外杂篇”均未提及孟子。
  隐名不提思想对手,是诸子惯技。比如赵人荀况,在其著作《荀子》中多处激烈诋毁名家之学,但说来说去都是“惠施邓析”,从来不提名家巨子公孙龙。邓析(前545-前501)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春秋末期郑国人,惠施生年(前300)晚于邓析卒年(前501)整整两百年,荀况却将惠施列名邓析之前,何故?因为“邓析”是“公孙龙”的代词,而公孙龙晚于惠施。
  公孙龙(前325~前250)长荀况(前313~前238)十余岁,因与由政治转向学术、提出“历物十事”等辩题的惠施在魏都大梁进行大辩论而少年成名,成为取代惠施、名震天下的当时第一辩者。荀况与公孙龙同国同时,不可能不知公孙龙。因此《荀子》中的“惠施邓析”,实为“惠施公孙”。
  荀况为何要用代词?因为长期担任赵相的平原君赵胜(前308~前252)服膺名家之学,服膺公孙龙并供养他长达半个世纪,导致大儒荀况在本国难以得到重用,只能时而东游齐国稷下,时而西游秦国,闲得无聊又授徒韩非、李斯,最后在楚相春申君黄歇那里谋得兰陵县令之职,很快又被撤职。荀况不愿断绝母邦仕途,因而不愿得罪本国权相平原君,所以不敢明攻公孙龙,而用“邓析”做代词。
  这一代词,导致邓析被误认为名家始祖,后人还据此伪造出一部《邓析子》。有学者认为《邓析子》原有,后亡佚,再伪造。也有学者认为,前后两部《邓析子》均属伪造。
  《齐物论》隐攻公孙龙,仅提辩题,未及其名,是因为庄子已明攻名家巨子惠施。作为前辈,庄子不愿再明攻比自己小四十四岁的名家新进公孙龙。《大宗师》暗讽孟子,用“孟子反”来反“孟子”,是因为“内七篇”已明攻孔子,兼及儒门圣王尧舜,对儒学评价甚低的庄子,不屑再提同时代大儒孟子。
  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子思之师则是曾参。庄子似乎对曾参印象不错,尽管“内七篇”仅提及孔子的早期弟子颜回、子贡,没提及晚年弟子包括曾参。然而曾参字子舆,《大宗师》的另一道家人物就叫“子舆”。孟子仰慕师祖曾参,也字子舆。《大宗师》的“子舆”显然暗指曾参,而非暗指孟子。很可能为魏牟所撰的《杂篇·让王》,赞扬了曾参的“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十、公子魏牟,失国改宗
  
  撰写“外杂篇”的庄门弟子后学蔺且、詹何、魏牟等人,慕效其师文风,也没有明攻大儒孟子和荀子,而是猛攻孔子,兼及尧舜,但在总论先秦学术源流的《杂篇·天下》中,孔、孟、荀均未提及。
  “外杂篇”的撰者还慕效其师文风,明攻惠施,但把乃师仅提辩题、未及其名的公孙龙亮了出来。《杂篇·徐无鬼》提到“儒、墨、杨、秉四,与夫子(指惠施)为五”。公孙龙字子秉,“秉”即指公孙龙。《杂篇·天下》则明确提到公孙龙:“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最有意味的是庄门高弟所撰《外篇·秋水》。此篇堪称“外杂篇”中最受重视的篇什,因为最为难懂的《齐物论》必须参考此篇才能摸到一点头绪,所以诸多选本和译本,若在“外杂篇”中仅选一篇,必为《秋水》。《秋水》的结尾,是中山公子牟对公孙龙的无情嘲笑。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