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赵普如此治天下

作者:邹纪孟




  
  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请授以他职”等建议,可以有文武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文的,便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武的呢?可就难说了,完全可能是另一次的“兔死狗烹”。朱熹将此事完全记到赵普的功劳簿上:“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却是看走了眼。从历史的记载,以及赵普此后在处理秦王廷美事件中的表现上看,我们可以断定,“杯酒释兵权”这种方式,并不就是赵普的主意,完全是赵匡胤的独断。而从赵普的话中,我们似乎感到了隐隐的杀意。
  对于这件事,王夫之有另一种认识:“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奄处其上,而固无以服其心也……普固有不与并立之势,而日思亏替之以自安。所深结主知以使倚为社稷臣者,岂计安天下以安赵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反普之进谋于太祖者,皆以钳网太祖之故旧元勋而敛权于己也”。原来,这不过是官场夺权争宠的老把戏而已。王夫之的结论是:“不仁者,不可与托国”,王夫之对赵普的认识,比朱熹深刻多了。
  
  三
  
  哲学家黑格尔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虽然黑格尔的话中透露出一种令人十分不快的西方人的傲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论语》就是一部道德教科书,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些道德教训,其基本作用,也无非就是一种道德培训。
  那么,被认为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其道德又是如何呢?
  细读赵普传记,我们发现,赵普这个人颇贪财。开宝四年的一天晚上,赵匡胤突然来到赵普家,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件,赵普说,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海产品。赵匡胤说:“味道一定不错。”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竟是满满当当的瓜子金。赵普尴尬之极,忙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赵匡胤笑了笑说:“收下罢,没关系,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
  赵匡胤好微服出行,曾多次来赵普家,有时还约了其弟赵匡义同来,以致赵普有时下班后都不敢换下朝服。每次赵匡胤来,赵普的夫人都要以她的拿手好菜烤羊肉招待,赵匡胤兄弟总是称她为嫂子,君臣之间不拘形迹。但赵匡胤这时的不期而至有点蹊跷。此前发生过几件事情,一定使赵匡胤对赵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例如有个叫赵玭的人,在同赵普吵架时,当众揭发他违反官方规定,派人私自从秦、陇地区收购高大木材,在京师贩卖,赵匡胤得知后十分愤怒,当即就要治他的罪,由于太子太师王溥的求情,才免于惩处。
  从此,赵匡胤对赵普的反感日渐加深,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帝不喜”,“始有疑普意矣”。不久,翰林学士卢多逊告发,赵普曾以一块空地与皇家菜园的菜地交换,以扩大自家的房屋用地,营建旅店,与民夺利。这大概是压倒赵普的最后一根稻草,“普恩益替”,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从此完全丧失,开宝六年(973),终于罢黜了赵普的相位,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能想到,贵为开国元勋、当朝宰相的赵普,居然还会贪图这种种不义之财,甚至是蝇头小利呢!
  赵普的“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贵”(王夫之《宋论》),不止表现在对武臣,对文臣同样如此。赵普虽然提出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可由于他自己“寡学术”,在那些满腹经纶的儒臣面前,总难免有点底气不足。由于赵匡胤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对儒臣十分重视,这使小肚鸡肠的赵普很不自在,对那些由于学问比自己大而备受重用与宠信的大臣,便不免怀有嫉恨之心。
  窦仪,在五代那个乱世,是个难得的饱学之士,史书称其“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历仕晋、汉、周、宋,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宋朝开国后的一些重大制度,如刑制、科举考试制、礼制等,先后出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深得赵匡胤的信任与器重。公元963年,赵匡胤决定改用一个新的年号,并明确指示宰相,这个新的年号一定要是以前历朝历代都没人用过的。宰相进上了“乾德”二字,其时的宰相正是赵普。几年以后,当发现西蜀的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时,赵匡胤由此得出结论:“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无疑就是说,赵普不称职。
  赵匡胤其实早已有了要以窦仪取代赵普的想法:
  
  帝……每嘉其有执守,屡对大臣言,欲用为相。及赵普专政,帝患之,欲闻其过,召仪,语及普多不法,且誉仪早负才望。仪盛言普开国元勋,公忠亮直,帝不悦。仪归,语诸弟曰:“我必不能做宰相,然亦不诣朱崖(按,朱崖,当时流放罪犯之地),吾门可保矣。”普素忌仪刚直,引薛居正、吕余庆参知政事,陶谷、赵逢、高锡等又相党附,共排仪,帝意中辍。(《续资治通鉴》)
  
  窦仪被皇帝任命为宰相居然拒绝,对由此而引起的皇帝佬的不快居然感到庆幸,可见赵普势焰之逼人,以及陷害他人手段之凶狠!这年十一月,窦仪病逝,对此,赵匡胤感到十分痛惜,说:“何夺我窦仪之速也!”而对窦仪来说,则未尝不是件幸事,否则,是否可以避免灭门之祸,或者流放之苦(即“诣朱崖”),还很难说呢!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与子张关于“仁”的一次谈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号称以《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又是如何呢?除了“敏”以外,其他四项,他一项也没做到。“赵普之为政也,廷臣多疾之”(《续资治通鉴》),“多疾之”,表明不满赵普、反对赵普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些人最后几乎都败在赵普手下。王夫之称赵普为“不仁者”,似乎并没有冤枉他。
  
  四
  
  赵普的“不仁”尤其表现在秦王廷美一案上。
  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将赵普召过来记录遗命。《宋史纪事本末》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太后)生五子,曰匡济、匡胤、光义、光美、匡赞。匡济、匡赞早卒……二年,太后疾,帝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余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如教!”后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匱,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便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其中的光美,就是廷美,因避宋太宗的讳而改“光”为“廷”,德昭是赵匡胤的长子。
  杜太后对赵普十分信任,即使在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她还是称呼趙普为“书记”,常对他说:“赵书记多尽心,我的孩子还不太懂事。”杜太后临终时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无疑是将遗嘱执行的监督重任交给了赵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赵普是如何执行这个嘱托的呢?他在被罢黜宰相后,曾给赵匡胤写了封信,申诉自己的委屈:“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与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这里所说的皇弟,就是赵光义。
  极有可能,赵普真的“轻议”过,只是不是在“外人”面前,而是向赵匡胤,“夫所谓‘轻议’者,议于太祖之前也”(王夫之《宋论》)。“轻议”什么呢?只会是这位皇弟是否可以继承大位。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