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赵普如此治天下

作者:邹纪孟




  对于这种“轻议”,赵匡胤自然赞同,他是位精明的政治家,传位于弟,与传位于子这其间的利害关系及后果,他比谁都清楚。“传弟者,非太祖之本志,受太后之命而不敢违尔”(王夫之《宋论》),他是个孝子,母命难违。他处在两难之中。如果不是三年以后的那场“斧声烛影”使他暴毙,赵普的谋略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呢!
  后来看到了“金匱之盟”的赵光义却面临着一个难题:要不要遵奉这分盟誓,他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的回答十分明确:“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简单的一句话,是赵普向新主子的效忠词。
  “金匱之盟”榜上有名的另一位人物、赵匡胤的儿子德昭,早在两年前便被赵光义迫害自杀身亡,连他的弟弟德芳也于前不久不明不白地死去,要彻底推翻“金匱之盟”,唯一的障碍,便是秦王廷美。廷美的噩运开始了。
  赵普是在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出任宰相的。到了第二年三月,又有人告发,廷美将要谋害皇帝。如何谋害?当时并没有公开,直到廷美死后,还是赵光义自己亲自出面说出案情,说廷美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他的母亲是自己的乳母,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廷俊,自己由于廷美的缘故,将廷俊留在自己身边,可廷俊却将宫中的机密通报给廷美。前不久,我打算到新修的西池游玩,廷美同他身边的人密谋杀害我,未能成功;又谎称有病,想等我前去探病时,再下毒手。
  《续资治通鉴·考异》评论此事时说:“廷美之阴谋,事无佐证,特以地处危疑,为众人所瞩目,太宗已怀猜忌,普复从而媒孽之,故祸不旋踵耳。”这就明确告诉读者,赵普就是这场天大冤案的主谋。
  廷美被罢黜了开封尹,从开封赶到洛阳。赵普的权势再一次牢固地确立,他暗示卢多逊应当识相,赶快辞职走人。偏偏卢多逊贪恋权位,犹豫不决。敬酒不吃吃罚酒,赵普便立即痛下毒手,罪名很现成:勾结廷美,谋害皇上。据说卢多逊曾对廷美说:“盼着皇上早点死,我好服侍大王!”有了这种滔天大的罪名,还有卢多逊的好果子吃吗?于是,以“包藏奸宄,窥伺君亲,指斥乘舆,交结藩邸,大逆不道”的罪名,剥夺全部官职,全家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流放崖州(即今海南岛),永不赦免,卢多逊最后终于死在贬地。
  赵普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便能置人于死地。当年,卢多逊攻击赵普时,他的父亲,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一生的老人,曾忧心忡忡地说:“赵普,元勋也,而小子毁之,祸必及我,我得早死,不见其败,幸矣。”他真是不幸而言中!
  对于廷美,赵普还不放过,以廷美住洛阳,对朝廷是一种威胁为由,唆使一个叫李符的人上书,说廷美不思悔改,心怀怨恨,请求将其流放至边远地方,以防生变。于是,廷美的爵位由秦王被贬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一带)安置。
  赵普将李符当枪使,过后,又担心李符会泄露出他这个幕后指使人,找了个茬,将李符贬到偏远的宁国军去了。这真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两年以后,廷美“忧悸成疾”,以三十八岁的盛壮之年死去。
  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杜太后的精明实在是过了头,正是她的“金匱之盟”导致了一场“萧墙之祸”,使儿子赵匡胤、赵廷美,孙子赵德昭、德芳不得其死,使赵光义背上了不孝不悌的罪名。而导演这场“萧墙之祸”的正是赵普。老太太看人走了眼,九泉有知,她悔也不悔呢?
  王夫之评论此事时说:“导人以戕杀其天伦者为何等事,而敢于人主之前无惮于心,无疑于口,非至不仁者,谁敢为之,而谁忍为之乎?”(《宋论》)
  难道这就是《论语》教导给他的“致太平”的本领吗?还是那句话,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个《论语》不学也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