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地狱里的陌生人
作者:伊斯特万.迪亚克
凯尔泰斯(即卡维)在《无命运的人生》中写道,医院里那些保护他不被赶出的囚犯是波兰籍的非犹太人。这些做护士的年轻人,不仅精心照顾这个犹太病人,也在秘密武装自己,准备与纳粹党卫军作殊死搏斗。就在美国人解放布痕瓦尔德之前,这儿的政治犯夺取了集中营的控制权。
慢慢地,卡维与其他匈牙利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最后,他来到自家的公寓门口;但他按响门铃后,出现的却是一副陌生的面孔:
她问我找谁,我说,“我就住在这儿。”“不,”她说,“我们住这儿。”她想把门关上,但没关上,因为我用脚顶住了。我想向她解释:“一定是搞错了,因为我是从这儿走的,我们肯定是住在这儿的。”而她仍然坚持说是我弄错了,因为他们确实住在那儿,毫无疑问。
最后,他脚滑了一下,她使劲把门关上,把钥匙转了两次。
随后,卡维找到了家人,得知父亲在服劳役时死了。家里其他人,他们的犹太朋友受尽了苦难,但他们谁也没去过奥斯威辛,谁也不明白集中营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不明白他为什么心里只想着集中营,不想想未来。在接近书的结尾处,一个记者问他再次回家感觉如何,他回答说:“仇恨。”记者说他很清楚卡维恨谁,“我告诉他,‘每一个人’。”不少人曾经对卡维都很不错。在书的结尾,卡维似乎是有意为难读者,他说:“在某种意义上,集中营里的生活更单纯,更简单,即使在那儿,在烟囱的阴影之下……也有某种类似幸福的东西。”
2
卡维的故事到此画上句号。凯尔泰斯开始写作是15年以后的事。二战快结束的时候,苏联占领军在匈牙利组建了一个反法西斯的联合政府,其中共产党人的势力日益强大。在这段半民主的时期里,几部由以前曾经服劳役的人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相继问世。其中一部引起了争议,作者米卡洛什 · 奈斯里是犹太人,却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火葬场里做过门格尔博士①手下的病理医生。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圈子里,人们很少提及自己的犹太背景和集中营里的非人生活,媒体则把过去的“血腥屠杀的时代”看成基督徒和犹太人互相容忍的关系史上短暂的不幸时期。纳粹头子和凶残迫害犹太人的刽子手将会受到严惩,事实也确实如此。人们认定,只是极少数匈牙利人犯了错误,尽管相反的证据存在,但在匈牙利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
同时,反犹浪潮席卷欧洲,尤其是东欧;事实上,战后初期是匈牙利现代史上仅有的一段迫害犹太人的时期,已证实有四人受到迫害。当时有一些匈牙利人袭击犹太人,因为害怕犹太人会收回被偷走的财产;不过,匈牙利共产党的反资本主义和反资产阶级的宣传对此也负有部分责任。另外,有犹太血统的公众人物一向对自己的种族和宗教背景闭口不提,大屠杀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传统。自二战以来,没有一个政治领导人曾谈及自己的犹太血统,更不用说匈牙利共产党中的犹太裔官员了,到1947年,该党在匈牙利已经取得了权力。
二战期间遭到驱逐和杀害的匈牙利共产党人一概被歌颂为“工人阶级运动的烈士”,即使他们受到迫害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而不是因为是共产党人。而大屠杀期间被杀害的成千上万的非共产党人的犹太人则被称为“法西斯主义的其他受害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匈牙利的出版物就整个大屠杀及匈牙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几乎没说过一句真话。凯尔泰斯对这种歪曲史实的行为深恶痛绝,在自己的国家他也觉得是外国人:这是贯穿他作品始终的一个潜在主题。在这一切里面,凯尔泰斯高估了匈牙利的民族力量。像在其他许多事务中一样,匈牙利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苏联独裁者的。
从布痕瓦尔德回家后,凯尔泰斯 · 伊姆雷必须完成其中学的学业。他不得不坐在那些无知的同学当中,战争对他们来说不过是防空洞里短暂而刺激的冒险而已。毕业后,他做过很多工作,做过日工,当过记者,给音乐喜剧写过歌词,后来还把霍夫曼达尔①、维特根斯坦、尼采、弗洛伊德、施尼茨勒②和其他人的作品翻译成匈牙利语。1960年,凯尔泰斯开始创作《无命运的人生》。但该书于1975才写成出版,部分原因是他写的东西与匈牙利共产党想要的截然不同。该书的最后出版确实表现了当局的极大宽容;毕竟,书里没有一句话提到集中营里领导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先锋式的共产党人。在此之前,其他匈牙利作家也出版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的回忆录和研究大屠杀历史的学术成果。其中几部作品真正取得了成功。
在斯大林时代,大部分作家情愿或不情愿地沿着匈共的路线走,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而凯尔泰斯从未这样做。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终于感到不必担惊受怕,也有足够的自信,他们批判自己先前的观点,支持这种或那种改革运动。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斯大林时期的犹太裔知识分子组织发起的。凯尔泰斯之类的知识分子鄙视共产主义运动,认为它是另一种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不愿与共产党人有任何瓜葛,没有参与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
《无命运的人生》在匈牙利还算成功,这促使凯尔泰斯着手创作《惨败》,并于1980年出版,主要讲述他的创作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1990年,第三部小说《为一个没有出世的孩子祈祷》问世,这是凯尔泰斯唯一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该书接着《无命运的人生》把故事往下讲,概括地叙述他战后的经历和印象,解释了为何在经历了奥斯威辛的生活之后他觉得无法再把一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但《祈祷》一书不同于《无命运的人生》,它带有更多的沉思冥想的色彩,却缺少了他早期作品的朝气和洞察力。读者感到读《祈祷》就像读一个长长的段落,像一股意识流,难以跟随。在一次访谈中,凯尔泰斯所讲的故事与《祈祷》略有出入:他没有孩子是因为他妻子阿尔比娜难以怀孕,而且不管怎样,他害怕孩子会干扰他的工作(阿尔比娜1995年去世后,凯尔泰斯与玛格达结婚,她是出生于美国的匈牙利人)。
近年来,凯尔泰斯 · 伊姆雷又有几本书出版,拥有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在德国,几个出版商和作家还推荐《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竞选诺贝尔文学奖。《我,另一个人》(1997)、独白和对话并存的系列沉思录《行刑者装子弹时的片刻沉默》(1998)这两本书至今还无人翻译。我认为,文学批评家伊凡 · 桑德斯对凯尔泰斯的评价无疑是准确的。桑德斯说,凯尔泰斯小说中的严峻色彩为他的嘲弄口吻和冷静的反讽所冲淡。他还说,如果说凯尔泰斯像个主题单一的作家,心里一直想着大屠杀的话,那么他作品中所显示的冷酷的诚实和平静、无情的逻辑也为这一个世纪的其他事件提供了佐证,相当重要的一点是,为东欧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佐证。
3
法兰克福书展向来以某一国家的文学为主,1999年的这届书展轮到匈牙利人唱主角了,尤其是彼得 · 纳达斯、吉约尔克 · 康拉德、彼得 · 伊斯特海兹和凯尔泰斯 · 伊姆雷这四位匈牙利作家。由德国主办方挑选出的这四位作家中有三位具有犹太背景,第四位作家伊斯特海兹出生于中欧最伟大的贵族家庭之一,强化了人们对匈牙利的普遍看法,即匈牙利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王子、伯爵、男爵和犹太人。事实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大战期间,匈牙利发生的极右翼运动可部分地看作是中产阶级对强大、得势的匈牙利犹太商人、犹太知识分子以及贵族地主和政客的反抗运动的一部分。
伊斯特海兹太年轻,并不了解二战,他一家在大战中也没遭受什么苦难,但在斯大林时期倒是吃了不少苦头,伊斯特海兹在他最近好评如潮的新小说《Harmonia Caelestis》中对此作了不惜笔墨的描写。该小说于2000年在匈牙利出版,描写了他父亲马修如何不惧淫威反抗匈共的迫害。然而不幸的是,最近档案披露,现已去世的这位父亲多年来一直充当匈共政治警察的忠实助手。这一发现使伊斯特海兹又出版了一本书。他在书中饶有兴致地对这一让人不安的消息进行了反思。
至于四位作家中哪一位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匈牙利批评家难以达成共识。同时,极右翼反犹的批评家指责这次评选根本没有考虑“真正的匈牙利作家”。一些民族主义者撰文说“把诺贝尔奖颁给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书”;有人反问,“什么时候匈牙利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是匈牙利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过去,即使是穷凶极恶的反犹主义者表面上也为犹太裔的匈牙利体育冠军和其他名人而自豪。
凯尔泰斯经常说,只有不在匈牙利时他才感到自在,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匈牙利人。正如最近他在伦敦的《卫报》上所说:“在外国,我觉得像在自家;在本国,我倒觉得是个陌生人。”他不断赞美德国,表达对德国人的感情,这刺激了一部分匈牙利人的神经。他们说,毕竟,匈牙利人只不过是把他交给阿道夫 · 艾希曼而已;险些把他杀死的是德国人。对此,凯尔泰斯回答说,德国人能正视过去;而匈牙利人至今没有做到——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匈牙利政府官员和批评家早在凯尔泰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给予他表彰,给予他的作品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目前在匈牙利深受欢迎。现在老一辈的才华横溢的匈牙利作家一直应该受到关注,或许他们将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其中包括诗人安德烈 ·奥第和尤若夫 · 奥提拉,诗人兼散文家米哈里 · 巴比契与德热 · 卡兹陀兰伊,以及小说家斯格门德 · 默瑞克兹,居拉 · 克鲁迪和桑多 · 马来。至于凯尔泰斯,或许有一天他会接受这样的事实:匈牙利人在二战期间的行为比其他欧洲人好不到哪儿去。甚至,他还有可能转而关注他爱恨交织的祖国所存在的更现实的问题。
① 1919年,匈牙利极权领导者贝拉孔在罗马尼亚的干涉下下台,接下来24年中(1920—1944年)呈现无政府状态,由米克拉斯 · 贺西上将摄政。
② 艾希曼(1906—1962),二战期间负责德国纳粹灭绝犹太人的活动,战后被以色列人逮捕并处以绞刑。
③ 指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中的主人公,他的生活哲学是凡发生的皆为好事。
④ 在德语中这种灭绝种族的罪行被纳粹委婉地称其为“最终方案”。
① 距奥斯威辛约3公里。
① 与职业教育相对。
② 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靠近魏玛。
③ 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
④ 犹太人每日做礼拜时或为死者祈祷时唱的赞美诗。
① 1943—1945年间,门格尔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当主任医生。死于他的“医学试验”的儿童就有20万之众。
① 维也纳新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者,作品有《蔷薇骑士》等。
② 奥地利剧作家和小说家(1862—19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