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蓝灯笼

作者:维克多·奥列戈维奇·佩列




  [俄罗斯] 维克多·奥列戈维奇·佩列文 作
  宋秀梅 译
  
  维克多·奥列戈维奇·佩列文(Victor Pelevin)是俄罗斯新生代作家代表之一,他的出现及其作品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也成为上世纪90年代俄国文坛最具影响的事件之一。
  佩列文1962年11月22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军人家庭,1989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曾在高尔基文学院函授学习,1987年尝试创作小说,1989年开始在俄国的科幻杂志《科学与生活》上发表幻想题材小说,并相继获得了大指环奖(1990,1991,1993)、铜蜗牛奖(1993)和媒体会面奖(1993)等奖项,但这些奖项仅面向科幻类作家,此时的佩列文也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幻作家。199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奥蒙·拉》(《旗》,No5),一夜之间他的名字在俄罗斯家喻户晓,成了俄国“最时髦的作家”。同年,他的短篇小说集《蓝灯笼》获得 小布克奖。1994年《旗》杂志又推出他另一部中篇小说《昆虫的生活》(№4),他的其他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黄箭》(1994)也陆续被《十月》、《新世界》等知名杂志刊载。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他接连推出了两部长篇小说(《恰巴耶夫与虚空》(1996)、《“百事”一代》(1997)。1996年,《恰巴耶夫与虚空》被《旗》杂志推选参加俄语文学布克奖的角逐,虽然进入了“决赛”,圈内人士也纷纷猜测佩列文百分之百稳操胜券,但出人意料的是,佩列文最终未能获奖。然而,不管是这一事件之前的“有意”炒作,还是事后文坛对此问题的众声喧哗,都使佩列文的文学声望远远超过了当年的俄语文学布克奖得主。1993年和1996年他两次获得《旗》杂志奖金,1996年和1999年他又两次获《星火》杂志奖金。佩列文不仅在他的祖国俄罗斯风靡一时,而且也像沃依诺维奇、索罗金一样倍受西方文学批评家的瞩目,1998年被《纽约人》杂志评为“1998年度欧洲最优秀的六位年轻作家之一”,2000年以《“百事”一代》一书在德国获“理查德·申弗雷德奖”,2001年他在德国的萨尔茨堡被评为“最优秀的外国作家”,获诺尼诺奖。
  佩列文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几乎都是由俄罗斯著名出版社“瓦格利乌斯”出版发行,出版社的商业运作对佩列文的成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3年佩列文的《转型时期的辩证法》一书由“埃克斯莫”出版社推出,关于佩列文和“瓦格利乌斯”的关系也被传得沸沸扬扬,在今天的俄罗斯佩列文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提及的话题。同年,《转型时期的辩证法》一书获民族畅销书奖和阿波罗·格利戈里耶夫奖。
  佩列文一直是俄国文坛新生代作家中最神秘的人,他从不轻易接受媒体的采访,在俄罗斯尽管“除了电话号码簿外什么也不读的人”也在阅读佩列文的书,但大家都难得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作家哪怕是戴着墨镜的脸。
  2005年,经过短暂的沉寂,他又发表了《变形人的圣书》,并入围了2005俄语文学布克奖的候选“长名单”。尽管后来再一次与布克奖失之交臂,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佩列文作为俄罗斯新生代作家代表所具有的不凡的创作能力。
   佩列文的作品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根据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的戏剧也曾在莫斯科、伦敦和巴黎上演。2000年后,他的作品开始被译介到中国。虽然佩列文一向被俄国媒体称作神秘、诡谲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是以简单、朴实的话语,揶揄、讽刺的风格,触及到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人的生存状态、生活选择、心理变化等最敏感问题。阅读佩列文,事实上就是在解读当今的俄罗斯社会。另外,佩列文是也为数不多的痴迷东方文化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在《昆虫的生活》、《恰巴耶夫与虚空》中,他以东方禅学的“虚无”境界为转型中茫然的俄国人提供心理依托;在《变形人的圣书》中,他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中国美女狐狸(东方)与俄罗斯狼上校(西方)的爱情故事。事实上,他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兴趣早在《蓝灯笼》这篇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就已见一斑。在东方某些地方有人死后在门口悬挂 “蓝灯笼”的习俗,《蓝灯笼》就是通过几个“死人”的对话,展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探讨了生与死这个东西方哲学中永恒的主题。在阅读《蓝灯笼》过程中,我们不难捕捉到佩列文在深层解读和阐释生死问题时显露的东方佛教思想。
  近日又有消息称,好莱坞决定在2006年完成影片《 “百事”一代》的拍摄。佩列文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英、德、中、日等文字,还在2004年的时候,关于这部影片将在2005年11月举行首映的消息就已经炒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影片却一直难产。现在,作家的好友、近年侨居洛杉矶的知名导演维克多·金兹伯格决定执导这部影片。2005年,金兹伯格在接受《生意人》报采访时表示,他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注意掌控把今天的现实生活和佩列文所描写的刚刚过去不久的生活联在一起的一个基本脉络”。在拍摄中将尽量“不删除与小说主人公思想意识转变息息相关的各种内心事件”。
  苏联解体期间俄罗斯“一切都翻了个儿”的社会现实导致了人的精神和价值观都发生变化。小说《“百事”一代》描写的正是此间主人公瓦维连·塔塔尔斯基迫于生计,由一个踌躇满志的文学青年蜕化成一个叱咤商海的商人的精神异化过程。俄罗斯当红男星康斯坦丁·哈贝斯基将在影片中出演男一号塔塔尔斯基、女神伊什塔尔的人间丈夫。“天才的银幕坏蛋”哈里·奥德曼出演男二号列昂尼德·阿扎多夫斯基,他曾经掌握业内生杀大权的广告大亨,最后被塔塔尔斯基取代。女神伊什塔尔计划由名列2005年《福布斯》世界最富有模特排行榜榜首的名模米拉·约沃维奇或名模娜塔莎·沃佳诺娃出演。导演还特别邀请了俄罗斯最当红的乐队“红色野人”的主唱伊利亚·拉古坚科在影片中担任角色,后者曾出演2004年的俄罗斯科幻大片《夜巡》。总之,不论是从佩列文小说的影响力上来说,还是从演员的阵容来说,我们都可以对这部影片充满期待。
   译者
  
  病房几乎完全被窗外的灯笼照亮了。灯笼光蓝幽幽、冷冰冰的。我从床上向右侧探身,如果不是因为看见了天上的月亮,这灯光绝对让人毛骨悚然。月亮的光芒稀释了像圆锥一样从高高的竿子上倾泻下来的死寂的灯光,使它变得柔和、神秘。但是,就在我向右探身的时候,两条床腿立刻悬在了半空,接下来又重重地砸在地板上,声音阴郁沉闷,以一种非常奇怪的方式响彻摆满两排床的这块蓝色光带。
  ——好了,别动了,——科斯特里说着,还向我晃了晃蓝色的拳头,——没听见吗?
  我开始听着。
  
  ——知道关于死城的故事吗?——托尔斯泰问道。
  所有人都沉默着。
  ——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出差两个月,回家之后突然发现,周围的所有人都成了死人。
  ——什么,直接躺在大街上吗?
  ——不,——托尔斯泰接着说,——他们照常上班,彼此交谈,排队。一切都像原来一样。只有这个男人发现,他们所有人实际上已经都是死人了。
  ——那他是怎么明白,他们都成了死人的?
  ——我怎么知道呀,——托尔斯泰答道,——这不是我明白的,而是他。他似乎是明白了。简单点儿说,他决定假装什么都没发现,回到了自己的家。他的妻子在家。他看见妻子后立刻明白了,她也是死人了。而他是非常爱她的。于是他开始仔细盘问妻子他不在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她回答他,什么也没有发生。她甚至不明白,他到底要干什么。他决定向妻子摊牌说出一切:“你知道自己是死人了吗?”妻子回答他:“知道。”他又问:“你知道城里的人都死了吗?”她说:“知道,可你知道为什么周围只有死人吗?”他说:“不知道。”她又问:“那你知道,为什么我是死人吗?”他回答:“不知道。”她于是又问:“要我说出来吗?”男人开始心有余悸了,但最终他还是同意了:“那你说吧。”她对他说:“因为你自己也是个死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