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拉丁美洲微型小说选

作者:朱景冬/译




  在国内外文坛上,微型小说或曰小小说一直是不少作家喜爱的文学样式,因为它有独特的选材、构思和叙事的方式,有简洁、灵便和自如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快捷的今天,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读来省时省力,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拉丁美洲,无论文学大家还是文坛新人都钟情于微型小说,作品层出不穷,难以计数。就其字数而言,多者一两千字,少者不过有数百字,甚至数十字。还有更少的,比如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写的《恐龙》一篇,全文不过一句话:“当他醒来时,恐龙依然呆在那里。”此作被评论家称为微型小说的典范,拉美出版的许多短评小说集都把它作为名篇选入。
  下面介绍的这些作品是从拉美国家出版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中精选的。它们均出自现今拉美诸国名家之手,在艺术上各具特色,在题材表现上也不乏深度。其中有的堪称经典,例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结局》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有一天》等。有的不失为上乘之作,比如古巴作家卡尔多索的《小黑狗》和墨西哥作家韦内尔的《哑巴的悲剧》等。所选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讲述的故事生动、感人,富有时代气息,在反映拉美国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方面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每读一篇,都会让人觉得故事及其写法都别具一格,而每一位作家都可以说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不一般的文学建树,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将他们的情况简介如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短篇小说家、随笔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曾任英语教师、英美文学教授、作协主席、国家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士等。他自幼酷爱读书,博览众多名家名著,六七岁即开始写作。1923年出版首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跻身文坛。此后陆续出版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笔记本》(1929)和《阴影颂》,短篇小说集《世界性的丑事》(1935)、《交叉小径的花园》(1941)、《杜撰集》(1944)、《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和《布罗迪的报告》(1970),评论集《调查》(1925)、《永恒的历史》(1936)和《我的希望的大小》(1926)等。一般认为,博尔赫斯的诗作具有极端主义和现代派倾向,他的短篇小说具有幻想主义倾向,充满象征性描写。
  加布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cía Mrquez,1928—),哥伦比亚小说家、随笔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勒比海边阿拉卡塔卡小镇,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童年,曾在大学攻读法律,当过记者、编辑,出任过古巴通讯社驻波哥大代表、驻纽约分社副社长、驻联合国记者。青年时代读过大量欧美文学名著。大学时代开始写作活动。他的创作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和涉及各个艺术门类的随笔。长篇小说有《枯枝败叶》(1955)、《百年孤独》(1967)、《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流行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1989)、《爱情和其他魔鬼》(1994)、《我们八月相见》(2000),中篇小说有《没有人给写信的上校》(1961)、《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有《蓝宝石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7)、《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1972)和《十二篇异国旅行的故事》(1992),长篇报告文学有《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55)、《铁幕内的九十天》(1959)、《尼加拉瓜之战》(1979),另有文集《纪事与报道》(1876)、《海边文集》(1981)、《在朋友们中间》(1982),多卷回忆录《沧桑历尽话人生》(2002)等。其小说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982)和其他多种奖项。
  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édetti,1920—),乌拉圭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生于帕索•德•洛斯托罗斯小镇。家境贫寒,很早就独立谋生,当过速记员和公务员。上小学时开始写诗和故事,1945年以诗集《难忘的前夜》登上文坛,此后陆续出版诗集《只是与此同时》(1946)、《办公室的诗篇》(1956)、《今天的诗》(1961)、《俳句的角落》(1999)、《失眠与瞌睡》(2002),短篇小说集《今天早晨》(1949)、《最后的旅行》(1951)、《蒙得维的亚人》(1959)、《死亡和其他意外》(1968)、《有无乡愁》(1977)、《时代信筒》(1999),长篇小说《情断》(1960)、《感谢火》(1965)、《胡安•安赫尔的生日》(1970)、《一个破败街角的春天》(1982)和《脚手架》(1997)等,另作有随笔散文集《麦草尾巴的国家》(1960)、《古巴笔记》(1969),剧本《佩德罗与船长》(1979),文学论著《20世纪的乌拉圭文学》(1963)和《混血大陆的文学》等。他的各类著作多达四十余部,已被译成至少15种文字,曾三次获教育部颁发的奖金,两度获国家文学奖,1999年获索菲亚王后拉丁美洲诗歌奖。
  胡安•何塞•阿雷奥拉(Juan José Arreola,1918—),墨西哥作家,生于哈利斯科州古斯曼城,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小学未毕业就当了市场上的搬运工,还当过小贩、学徒、校对。一度去墨西哥城学戏剧,回故乡后任中学历史与文学教师。1942年在《回声》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他活着就做好事》,崭露头角。1945年获法国拉美学院奖学金,赴法学习戏剧表演和演说技巧,因战争爆发而提前回国。阿雷奥拉主要写短篇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后陆续结集成书出版,其中有《几种发明》(1945)、《密谋》(1952)、《银角》(1958)、《全部密谋》(1962)、《回文》(1971)等。此外,他还写有长篇小说《市场》(1963,获“哈维尔•比留鲁蒂亚”奖)和剧本《众人的时刻》等。评论家认为,从作品形式上讲,他是一位像钟表一样精确的文体家,从内容上讲,他是一位伦理学家、无情的讽刺家和理想主义者,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优美而严谨,具有幻想色彩和象征性,可与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媲美。
  莱翁•K•韦内尔(León K.Wainer,1921—),墨西哥作家,生于布埃夫拉州布埃夫拉城,最初为《晚报》记者,后任《新闻报》和《ABC》报编辑,曾担任多家杂志主编。韦内尔具有多种文体的写作才能,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空洞的头脑和其他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人物佛朗西斯科•米利安》,论著《受时间束缚的墨西哥》和《出卖了一个人:反犹太主义与新闻》等。此外,他还做过许多重要演讲,如《存在主义与萨特》、《墨西哥的犹太印第安人》、《革命的心理文学》、《哥伦布的人格》、《宗教与阶级斗争》、《墨西哥的犹太人》等。
  奥内利奥•豪尔赫•卡尔多索(Onelio Jorge Cardoso,1914—1986),古巴作家、新闻工作者,生于古巴中部的卡拉瓦萨尔•德•萨瓜小镇,中学毕业后攻读家庭经济,当过乡村教师、药贩、报刊编辑和总编、文化参赞、作协文学部主任。22岁开始写作,在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1945年出版首部作品《爸爸,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后来又出版《爱说闲话的人》(1958)、《珊瑚马》(1960)、《猫儿再次死去》(1964)、《走路》(1966)、《线与绳》(1974)、《小白马》、《短篇小说集》(1975)、《成长》(1980)、《枕上的头》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通讯报道集《乡村人》(1962)和《新乡村人》(1981)。1952年以短篇小说《废铁》获古巴和平奖,1983年和1985年两度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其作品已译成十余种语言,在许多国家流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