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英国画家考尔菲尔德

作者:[中国]欧阳英作




  在油画和丙烯画之外,考尔菲尔德也创作了大量的丝网版画。《废墟》(1964)、《浴室之镜》(1968)、《烟斗与水罐》(1973)、《台灯与松树》(1975)、《上釉的陶器》(1976)、《三根腊肠》(1978)、《水罐》(1982)、《大水罐》(1990)等,大体上可以代表考尔菲尔德丝网版画的特点。一是它们都很简洁,如《废墟》这件著名的早期作品,光看标题或许会想象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其实它跟考尔菲尔德60年代的油画一样简单明了,只是画面上出现几块断砖碎石,再加上几株小草。二是它们基本为静物画,这从大部分作品的标题上就能看出来,就连《废墟》也不像风景画,而更像静物画。三是它们的画法,包括构图,形、色、线等的处理,大致与同期创作的油画或丙烯画相似。
  随着声望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考尔菲尔德或受托或自愿,把创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美术领域。1979年,他为第6届英国国际版画双年展设计了海报;1982年,他为伦敦生活协会创作了壁画;1984年,他为英国皇家歌剧院新上演的芭蕾舞剧《社交游戏》设计了布景和服装;1990年,他为伦敦一家著名的餐厅创作了彩色玻璃窗画《纸月亮》。在诸如此类的艺术实践中,考尔菲尔德精于用线运色、擅于配置图形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不同的创作都能以简洁明快的形式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
  1992年,46岁的考尔菲尔德在伦敦举办了自己的第二次回顾展,这距他1981年在利物浦举办的首次回顾展已有十多年了。展览向公众呈现了考尔菲尔德从1963年到1992年的代表性油画和丙烯画,尤其是他近十年来的新作。次年,考尔菲尔德入选英国皇家艺术院并成为皇家美术学院资深成员。这两件事意味着考尔菲尔德获得了英国主流社会的承认,在英国美术界站稳了脚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
  《书桌》(1991)、《书房》(1992)、《房间》(1995)、《水果陈列》(1996)、《幸福时光》(1996)、《诺曼底洞》(1997)、《海明威从不在此用餐》(1999)等油画和丙烯画,无一例外描绘了室内的情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在创作这些绘画时,考尔菲尔德继续着那种追求简洁明快的艺术倾向,这倒有点近似海明威的“冰山论”。考尔菲尔德通常一幅画只着力推出标志性的事物,让观赏者由此及彼,联想到相关的种种事物和情况。在构图方面,考尔菲尔德一如既往自由地组合各种硬边的图形和色块,构成对比强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案式画面,体现在《饭后》等作品中的平面装饰性图形与写实性立体图像的并置,也由这批90年代的作品承继了下来。
  从《幸福时光》这幅丙烯画上,可以感受到考尔菲尔德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的。像这个时期的《诺曼底洞》等作品那样,此画也采用了考尔菲尔德以往罕用的正方形画面。在一片温暖的红色调正中,五瓶酒显眼地放在吧台上;它们的一侧,一杯酒奇特地悬空而立,仿佛受着魔法的控制。虽然这杯酒这么呆在那里极不合情理,但它实际的形状远比那五瓶酒和酒吧内的一切都显得真实,与其它的平面性图形相比,考尔菲尔德是用细腻的写实手法塑造它的,它呈现出立体的效果,上面的闪光让人明白它是玻璃制品。如此奇特的并置,为此画带来了一股异样的魔幻气息。在这个被不同角度的不同灯光照射着的酒吧的一角,见不到一丝人影,但是我们能明显感到人们来此消遣,靠酒精排解心头郁闷的情景,考尔菲尔德暗示的技巧确实了得。
  快60岁时,考尔菲尔德又跨入了镶嵌画的领域。1994年,他为威尔士国立博物馆的圆厅设计了装饰镶嵌画,由五万来块彩色瓷砖拼成的《花朵、漂浮的睡莲叶、图画与标记》,借鉴了这座博物馆收藏的莫奈描绘睡莲的油画,图案生动活泼,色彩明丽雅致,有一种大气的感觉。舞台美术、招贴画、丝网版画,在90年代中后期也继续成为考尔菲尔德艺术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995年为皇家芭蕾舞团新排的《狂想曲》设计的布景和服装,1999年为皇家歌剧院重启设计的海报,1999年借鉴毕加索名画创作的丝网版画《阿维尼翁小姐的背影》,都是他颇具创意的美术实践。
  60岁时,考尔菲尔德获英国爵士勋位。进入21世纪,考尔菲尔德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继续在纯绘画、实用美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度假之家》(2001)、《文件》(2002)、《露台》(2002)、《毕晓普之家》(2004)等丙烯画在形式和意蕴上都吸引力不减。以最后一幅作品为例,考尔菲尔德巧妙地利用一对关着的透明玻璃门,让人们感受到光影变化的室内情景,黄、紫、黑、白等色的呼应,各种或明或暗的物品影像的组合,共同制造出一处令人神往的当代生活空间。
  为国内公共建筑做装饰很能发挥考尔菲尔德的长处。从早年到晚年,他的创作都显示出设计精美的平面图形的才能,这种才能恰好符合装饰公共建筑的要求,朴次茅斯主教堂管风琴门的装饰(2001)、罗马一处地铁站的镶嵌壁画(2001)、伦敦皇家艺术院院士室的装饰(2005)都与环境十分和谐,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
  考尔菲尔德进入艺坛之际正值波普美术大行其道,他与他那批皇家美术学院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感受到这股美术新潮的影响力,不同程度吸收了波普美术的一些手法和态度,他也往往被称为波普美术家,但他本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尽管他的画法与美国著名的波普画家利奇腾斯坦有相通之处,但他没有那些美国同行迷恋大众文化的心情,他欣赏的是古代爱琴世界的美术,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家,塞尚、布拉克、格里斯、莱热等立体主义者,蒙德里安,古斯顿。他也喜爱法国诗人拉福格,美国小说家福克纳、海明威。总之,考尔菲尔德的爱好和趣味是偏向高雅的精英文化的。就他的绘画创作而言,他的某些手法,如用黑色的轮廓线勾勒出清晰的图案,如喜欢平涂的色块,如无动于衷的图案化构图,似乎都能在波普美术中找到共鸣,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并不能改变其有别于波普美术的个性化艺术风貌。出自他笔下的人物画、静物画、室内景画、风景画,均同现代主义美术的高雅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追求的是诗性的表现和意蕴的营造,具有更为醇厚的艺术品格。客观地说,考尔菲尔德只是与波普美术有所联系的美术家,算不上纯正的波普美术家。
  2005年9月29日,考尔菲尔德逝世于伦敦。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就此终止。
  (特约编辑 戴际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