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学术期刊的困境探析
作者:赵志坚
一、学术期刊特性扫描
学术期刊是期刊中独树一帜的一类,其独特性在于学术期刊不属于大众传媒,不是直接服务于普通读者,而主要服务于相关专业领域的具有一定专业学养的读者。学术期刊所刊登的作品以具有学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即以学术论文为主,以此与科普类期刊、综合生活类、文化类期刊、理论宣传类期刊、休闲娱乐类期刊相区别。可以说,学术期刊是期刊中的“小众刊物”。
然而,学术期刊却承担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发表的阵地,同时又是学术传承的重要工具。它记录着学术研究过程的不尽长河中一代代学人们的孜孜求索,成为后学借鉴、吸收的思想源泉。学术期刊承担的另一重大责任是推出学术界新人。学者之所以能成为学者并得以著名,是因为他们的成果为社会所承认。社会与学者之间的中介是编辑及其编辑出版的出版物,其中公认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此外,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有导向作用。刊物的办刊方针、稿件的选择和组织等,无不体现出办刊人对政治方向的把握,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以及由基本学养所决定的鉴别力。学术期刊对学术规范也有引导的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是把住失范作品出口的关键环节,这对于净化学术空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学术期刊的出版状况,是该国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发行量和期刊总数来看,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期刊大国,但却不是强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期刊业,中国的学术期刊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营理念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很多学术期刊甚至陷入了困境。
二、学术期刊的困境剖析
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办刊模式封闭化。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结构和运作方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刊物“小而全”、雷同现象严重,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学会主办,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定位相对狭窄,有些甚至自我封闭于“象牙塔”内,远离实际,脱离群众,办刊模式封闭化。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体制的保护,大多数学术期刊靠吃国家财政养尊处优,因此势必在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其二.学术期刊中平庸重复的论文过多。我国的学术期刊大多是一校一刊、一院一刊,甚至一校(院)多刊,千刊一面,要么是“××学报”,要么是“××社会科学”。仅有校名或地名的不同,根本看不出专业的区别和优势所在,大多具有“全、散、弱、小”的特点。不少期刊形成了各学科论文的“大拼盘”,选题重复陈旧,观点不新;缺乏创新价值、内容雷同的平庸之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对学术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其三.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时间滞后。我国的学术期刊大多为双月刊,论文发表周期平均为6~10个月,比国外同类期刊发表时间滞后。这种缓慢的资源更新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术成果的时效性。开放的信息网络化传播已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提出了缩短周期的问题。例如,英国的《自然》周刊对重要信息可以3天出刊;美国为了让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尽快公之于世,与读者见面,甚至出现了传真刊。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关注。
其四,学术期刊的经营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内学术期刊由高校、院所、学会主办,办刊经费多为主办单位拨款,实行的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模式。期刊经营的好与坏,杂志发行量的大与小,广告收入的多与少,杂志消耗成本的高与低,与办刊人员本身的经济利益不能有效挂钩,因此期刊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经营意识。据相关媒体报道,2002年我国期刊的广告刊登额为36.83亿元。期刊的广告收入在各类媒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自1993年以来,我国期刊的广告经营额占国内广告经营主体总经营额的比例始终没有超过2%。况且,这36.83亿元的广告费相对集中于时尚类、电脑类、则经类等期刊,如《时尚》系列刊物、《瑞丽》系列刊物、《世界时装之苑》、《女友》等刊物的广告额都相对较大。大量的学术期刊的广告收入则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广告收入,这应当引起学术期刊同人的反思。此外,很多学术期刊不是独立的财务接管单位,广告费归上级主管单位所管,缺乏相应的广告政策,编辑发行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大多数的期刊缺乏经营人才。文人办杂志,经营、营销意识薄弱。
三、学术期刊走出困境的策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术期刊欲想走出困境,应充分注意并实施以下策略:
1.办刊模式国际化
由于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各个国家、各国人民之间从中可以快速了解对方的各种资讯,并进行沟通和交流。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区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的资源。经济全球化是以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基础的。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学术期刊何去何从,是保守封闭,墨守成规,还是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中国的学术发展离不开学术期刊,即使是中国的传统学术也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学术期刊只有走国际化的办刊模式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所谓办刊国际化,是指作者、审稿者、读者三位一体的国际化。美国《工程索引》(Ei)副总裁PeterKatz先生认为,国际性期刊应具有以下特点:国际化的编委会、国际化的作者群、国际化的发行、一流的出版程序、被EiCompendex、INSPEC、CA、Fluidex、GeoRef等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等。如英国的《自然》杂志在四十余年的历史中,曾刊发过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撰写的一千二百多篇论文,其读者遍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拥有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审稿队伍。中国学术期刊要实现办刊国际化,就要走作者、审稿者、读者国际化的道路,就要积极策划重大的国际学术选题,开展国际学术对话,广泛联系国际上各学科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在期刊的编排、印刷以及总体策划上采用国际标准,借鉴并采纳世界一流期刊(如《Natur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