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也说“尸位素餐”等
作者:温小明等
《隋书·五行志》:“二年,天雨灰,其色黄。”
《新唐书·五行志》:“天宝十三年二月丁丑雨黄土。”
《宋史·五行志》:“熙宁八年五月丁丑雨黄土兼细毛。”
《明史·五行志》:“成化十年四月丙辰雨黑沙如漆。”
史书中所记载的“雨土”颜色及其组成物质都是沙,这与沙尘暴的主要组成成分完全一致。而且史书还针对“雨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
《旧唐书·昭宗纪》:“是日大风雨土,跬步不辨物色,日暝稍止。”
《元史·世祖纪》:“诸王薛彻都等所驻之地,雨土七昼夜,羊畜死不可胜计,以钞暨币帛绵布杂给之.其直计钞万四百六十七锭。”
《元史·五行志》:“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沴之,冲气为异,为地震,为天雨土。”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雨土”的出现总是与大风同步;“雨土”出现所带来的是漫天沙尘,空气能见度极低;“雨土”之后对社会生产的破坏性极其严重。由于科学知识的有限,古人将其归结成上天对皇朝的某种警示。
《宋史·五行志》:“淳化三年正月乙卯,京师雨土,占日:‘小人叛。’”
《宋史·五行志》:“宣和元年三月庚午,雨土着衣.主不肖者食禄。”
另一方面,古代的官僚士大夫们也常常借助“雨土”的发生,趁机向统治者提建议,希望用天象的异常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宋史·颜师鲁传》:“时天雨土,日青无光,都人相惊,师鲁陛辞,言:‘田里未安,犴狱未清,政令未当,忠邪未辨,天不示变,人主何繇省悟。愿诏中外,极陈得失,求所以答天戒,销患未形。’”
《宋史·洪天锡传》:“越月,天雨土,天锡以其异为蒙,力言阴阳君子小人之所以辨,又言修内司之为民害者。”
清朝的统治者,更是因为出现了“雨土”现象而下诏罪己,可见“雨土”给古代社会带来的影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十分深刻的。
至于正史中的“雨木冰”仅指一种具体的自然现象。
《春秋·成公十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孔颖达注为:“云雨而木冰,是冰封著树也。”《汉书·刘交传》颜师古日:“雨木冰者,气著树木结为冰也。”用现在的话来说,“雨木冰”就是指天气过寒,雨水降落在树上后,随即结冻成冰。如:
《旧唐书·玄宗纪》:“己巳,雨木冰,凝寒冻冽,数日不解。”
《旧唐书·五行志》:“是年十一月己巳,寒甚,雨木冰,数日不解。”
《宋史·五行志》:“元祜八年二月,京师大寒,霰、雪,雨木冰。”
《元史·五行志》:“二十五年二月辛亥,汴梁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花卉,百态具备,羽幢珠葆,弥望不绝。凡五日始解。”
上述“雨木冰”表达的意思没有歧义,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含义。
史书中,还有“雨星、雨泣、雨布、雨毒”等,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也不能光靠字典上对其字面意思的注释,还需要将其放到史书原文以及古代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充)2004级研究生
关于“东犬西吠”
朱永芳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课文《项脊轩志》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
从文意看,作者从“诸父异爨”——分家写起。由于分家,“墙往往而是”,导致了庭院由一个整体分成了若干小块,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东犬西吠”正是大家庭分裂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叔伯们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东犬西吠”应当从“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的角度来理解。应该说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互相呼应,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会使文句更整齐、精炼。其结构特征是互省,“文省而意存”。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它的语义特征是互补,“互文相足”(钱钟书语)。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意即:“(木兰)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互相补充。“秦”、“汉”虽在字面上分属“月”、“关”,在意义上却是合指的,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构成互文,应当理解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主人)客人在船”。
同理,“东犬西吠”亦属此类。需要前后补充而“见义”,即其为“东犬(吠)西(犬)吠”的省略形式而已。这句话是大家庭分裂后所出现的犬声相闻而不往来的真实记录。不言伤感而感伤寓于其中。
作者单位:通州市平潮高级中学
“六张口”的市招
余甘子
旧时成都西御街靠半边桥侧有甜食店,市招大书“口口口品”三字。命名者着意于三个字,六张口,逐次增加,颇有逸趣;或许未曾深究第二字的音义。但此三字的造型。很是惹人注目,管它是否合适,一概以“会意”法解决,读作“口啵儿品”(成都人把接吻叫做打啵儿或啵儿)。
实父以此为出句征对,所获对句不少:木林森、土圭垚、日昍晶、金铨鑫……都是三个字,六个相同部件,逐次增加,颇有逸趣;然皆未曾深究第二字的音义。
信叟评阅,推荐一例“一二三”。理由是:
出句一口传说,二口喧哗,三口仔细品尝。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符合商家意图,大好口彩。对句则一笔起首,二笔成对,三笔生花,体现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道理。此当远胜堆砌独体文成字却无深刻含义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