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民国初期的政权更迭
作者:朱小农
曹锟、吴佩孚自从1920年7月以来,一直垄断着北京中央政权。1924年9月。爆发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皖系军阀卢永祥联合反对直系军阀的江浙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13日,倾向革命的直系冯玉祥在热河前线与奉军达成联合反直协议,19日便秘密开拔兼程回京。23日晨2时许,冯玉祥军队将北京各要地占领,总统府也在冯军包围中。24日,曹锟被迫发布停战和解除吴佩孚职务的命令。随后,曹锟政府被推翻。曹锟本人被囚禁。这就是震动全国的北京政变。政变后。冯玉样与张作霖商议,决定请段棋瑞来组织政府。11月底,临时执政府成立,以段为执政。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对请愿群众进行血腥屠杀,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政府再也维持不下去了。4月9日。国民军鹿钟麟部。率兵包围了执政府,段祺瑞及皖系政客均逃入东交民巷。段祺瑞执政府就此垮台。
此后,北洋老军阀盘踞着各自的势力范围,北京被奉系张作霖所控制。中国大地上,一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
三、孙中山为夺回革命政权的努力
当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继续实行独裁、专制的统治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认识到交出政权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宋教仁被刺杀的枪声,把孙中山从和平建设的幻想中惊醒。为了共和事业,孙中山重新投身于政治革命,立志夺回失去的革命政权。
1913年的“二次革命”,因革命党人军事力量的不足,虽为“革命”,不过是一种无力的反抗。护国战争,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仍非主力。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孙中山认识到需要有军队,需要有与北洋军阀政府对峙的政权。
1917年,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为了维护“临时约法”,于1917年7月率领脱离北京政府而拥护他的部分海军舰队,南下广州,并联合西南各省宣布独立的滇系、桂系军阀,进行护法。一部分国会议员也相随抵粤。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发表护法宣言。9月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被举为海陆军大元帅,桂系、滇系军阀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在护法号令下,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六省宣布以武力对抗北洋军阀政府,开始了“护法之役”。
护法军政府成立之初,就已注定它必然失败的命运。首先,西南军阀虽然附会护法。要求恢复国会,但目的却是想保有自己的地盘以对抗北洋军阀的威胁。至于那些南下的议员们,则是为了找寻升官发财的机会。孙中山欲借他们的力量来护法,只是与虎谋皮。其次,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并没有鲜明的动员群众的战斗纲领。临时约法在军阀历时几年的任意蹂躏下。已不为人们所重视;所谓国会,已成为政客卖身分赃的场所。全国人民需要的是推翻所有军阀的反动统治,而不是恢复约法和国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等国先后向北京政府和南方护法政府提出停战议和的建议。西南军阀积极响应。为便于向北洋军阀求和,1918年5月,他们强行改组了军政府,废大元帅一长制为七总裁合议制。主席为政学系首领岑春煊,孙中山只是七总裁之一。这一改组,使护法政府完全变成徒具形式的议和组织。被排斥的孙中山无力反击,被迫向国会非常会议辞职,离开广州。
1920年,盘踞广州多年的桂系军阀被逐出广东,南方已为革命势力所控制。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军政府并出任非常大总统。这之后虽然又发生了陈炯明的叛乱迫使孙中山再次出走,但是,广西境内滇军和桂军的各一部以拥护孙中山的名义,于1923年1月中旬进军广州,逐出陈炯明,因而孙中山于1923年2月再回广州市,重建了大元帅府。
几次革命的挫折,使孙中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用依靠军阀打军阀的方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寻求新的道路和方法。此时爆发的苏俄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都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给予孙中山以深刻的影响。从1922年开始,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人有了接触,思想上发生了伟大的转变。所以,当他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后,即在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着手改组国民党。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创办了培养革命军队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这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推动了广东革命运动的高涨。广州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的汇聚地。四、国民党夺回了执掌民国政府的权力
1924年的北京政变使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军阀被推翻,新军阀的政权尚未建立。在此情况下。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为尽快实现国家的统一,决定接受邀请。他坚定地宣告:“我这次北上,有两个目的:一、召集国民会议,是对待军阀的;二、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对待帝国主义的。”
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和孙中山的北上,军阀官僚极为恐惧。1925年2月1日,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用以抵制国民会议。大小军阀和官僚政客在会议上争权夺利,历经五十多天,却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而在此期间的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却因劳累过度,肝癌复发,在北京与世长辞。
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去世了,然而。他所开创的争取祖国统一、争取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掌民国权力的努力却没有停止。
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篡夺后,尤其是1917年7月以后,孙中山不畏艰难,努力倡导针对北洋军阀的北伐,以期恢复革命的成果。在他看来,没有北伐,就没有统一;要实现全国统一,就必须进行北伐。他把北伐看成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倘若武昌革命之时,乘势打破北京,摧毁而廓清之,北伐之事,不必迟至今日”。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不怕挫折的实干家。自从倡导北伐以恢复“共和”以后,孙中山就亲自领导和具体组织了1917年、1922年、1924年的三次北伐。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这三次北伐都未能取得成功。不过,孙中山却从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随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以后的北伐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所说: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议”。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黄埔军校,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因而才“在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举行了胜利的北伐战争,占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打败了北洋军阀政府”。
1926年底,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正当统一全国指日可待之时,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汪精卫也于7月15日实行“分共”,北伐停顿下来。
1928年4月7日,已经建立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蒋介石,向四个集团军同时下达向奉军的攻击令。北伐得以继续进行。6月3日,张作霖退出北京。统治中国达17年的北洋军阀政权从此宣布结束。8日。北伐军进入北京。12日,和平接受天津。9月23日,北伐的最后一战“滦河会战”结束。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所进行多年的北伐大业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告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