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平定商团事变: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公开反对

作者:邓光汉



结,以图身卫,服从政令,巩固地方,政府夙加保护,……枪械扣留查办,一部分商民不明真相,致生误会。经令滇军军长范石生、师长廖行超妥为晓谕,复据陈廉明、陈恭受先后沥情悔悟,并声明拥护政府之真诚,而该项枪械亦已查明,虽购运手续错误,实由商团备价购置,应即从宽准予发还。”月30日,范石生、李福林奉命将部分“扣械”从黄埔运回广州,存放于江防司令部,准备发还给商团;但在获悉商团接济陈炯明军费并嗾使其进攻广州的消息后,他们停止了发还工作。
  当商团借款给陈炯明,嗾使其进攻广州的消息被证实后,孙中山于10月10日从韶关以“最速”、“火急”的方式发电报给范石生、廖行超:“商人不肯就政府所定条例领枪,且借给陈逆以百五十万,约定罢市、反攻。同时并举。此非叛逆,尚何为叛逆!我当当机立断,为严正之解决,先将著名最反对政府之团店警告:如再不听。则先将逆商货屋悉行充公。以警效尤:若犹不能制止。则仰两兄出示,令西关居民限三日内迁移出西关,免遭意外可也。”这封电文表明孙中山正在加紧武力解决商团事变的决心。促使孙中山下此决心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苏联政府派军舰在10月7日首次为黄埔军校运来了大批的武器弹药。黄埔师生连夜起卸。并用这批枪械迅速组建、武装了黄埔学生军。
  可是,不待孙中山准备就绪,广州商团却抢先动手。以屠杀革命群众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叛乱。10月10日早晨,商团趾高气扬地从广东政府的手中取回了部分“扣械”,却拒不执行报效北伐军费的协议;同时,继续煽动商人罢市。下午,他们用从“扣械”中领回的枪支弹药,在西濠口、太平门等处,屠杀了参加“双十节”纪念大会徒手游行的群众二十多人。又封锁通道,构筑炮台、工事。商团总部还召集会议,公然扩大反革命叛乱。计划集合各属商团、乡团,于15日拂晓前“开始行动,恢复省府、公安局及各财政机关”。
  孙中山获悉商团公开叛乱的情况后,立即决定成立一个戡乱机构。10月11日,孙中山指派国共两党要员许崇智、蒋介石、陈友仁、廖仲恺、谭平山等人组成“革命委员会”,自兼会长,聘鲍罗庭为顾问。他要革命委员会立即宣布商团谋反罪状,宣布戒严,收缴商团枪支。在孙中山的督令下,革命委员会采取一举扑灭商团叛乱的果断军事行动。
  10月14日,胡汉民奉孙中山之命,代行宣布解散商团军。在商团军抗命之后,革命委员会和广东政府令蒋介石指挥刚刚领到枪械的黄埔学生军。会同各军事学员武装、工农团、农民自卫军以及工农群众,于15日凌晨分五路围攻商团叛军。经过5个小时的接战,黄埔学生军以火攻焚毁商团设于西关的街闸木栏及堡垒,平叛各部迅速进占西瓜园、太平门、普济桥等处。横行广州两个多月的商团军即刻瓦解。商团一手制造的反政府叛乱,被一举荡平。四、平定商团叛乱深化了孙中山的反帝思想
  在武装讨平商团叛乱的军事活动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公开支持商团,公开威胁、恫吓孙中山的广东革命政府的情况,孙中山发扬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这不仅表现在商团事件前期对英帝国主义的公开抗议:尤其是在10月15日对商团叛乱的武装平定时,他致电胡汉民,指出对仍然高踞于西濠口大新公司楼上放枪“密击我军”的“团匪”,应立即命人将该公司占领充公,这一行动“不必畏惧外人干涉一”这体现了孙中山在新形势下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
  商团事变以广东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这一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及广东地区的反动势力,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趁此有利时机,孙中山下令收回海关。10月17日。孙中山任命罗桂芳为广东海关监督,令其接收粤关。罗桂芳受命后,即率军准备接收沙面的海关。只是因为北京形势突变,孙中山急于北上,此次收回海关的行动才未能完成。但是,从孙中山争取“关余”到决心收回海关,足以说明孙中山的反帝斗争已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废除一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方面发展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