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平定商团事变: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公开反对

作者:邓光汉



  1924年8月至10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挑战,这就是“商团事件”。广州商团原是广州商界的武装自卫组织,主持者为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买办、买办化商人或封建性浓厚的大商人“当孙中山在国民党十大”所确定的革命方针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时,商团出于对联俄、联共政策及工农运动兴起的恐惧和仇视,决心冒险与革命政府对抗。为扩大商团军,商团总长陈廉伯向外国订购了近万支枪。当这批军火于8月10日由挪威货轮运抵珠江口时,被孙中山下令扣留。于是,以“扣械”为契机。发生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商团事变。
  
  一、“扣械”发生后的各种处理意见
  
  “扣械”事件发生后,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的内部及外部,均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介入。
  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直接为商团撑腰,他们不仅动用海军部队威胁广东革命政府,由欧洲输入军械装备商团,还不断鼓励被孙中山赶出广州尚盘踞在东江潮、梅一带,时刻梦想重返广州的陈炯明趁机谋攻广州,以配合商团。商团则以“罢市”相威胁。明确要求孙中山迅速退还“扣械”。
  革命政府下属的一些将领,对如何处理扣械事件的态度是复杂的。某些粤系将领,显然同商团关系暧昧,如魏邦平就企图借商团排挤客军,恢复自己的势力,同商团购械一事显然有牵连。广东政府军政部批准商团购械,也说明商团在广东政府内有同情者。在整个事变过程中。李朗如、李福林、梁鸿楷甚至许崇智,都曾表示“中立”乃至偏袒商团。驻扎在广东的滇、桂“客军”与商团有矛盾,但他们与粤系将领一样,趁扣械事件陷入僵局时以调停人面目出现,主张对商团姑息迁就,用妥协方式解决扣械事件。
  孙中山是主张对商团采取坚决态度的。此时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认识及态度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关余”事件斗争的胜利,更增添了他与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因此,帝国主义在扣械事件上支持商团并对广东革命政府进行威胁,反而激怒了孙中山。9月1日,孙中山发表了《为广州商团事件对外宣言》。抨击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他指出:“从十二年多的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一贯给予反革命以外交、精神上的支持并给以数以百万计的善后及其他名目的借款可以明白,对帝国主义的行动,除了是摧毁以我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蓄谋而外,不可能有别的看法……帝国主义企图加以摧毁的这个国民党政府是什么呢?它是我国唯一的力求保持革命精神使之不致完全灭绝的执政团体,是抗击反革命的唯一中心。所以英国的大炮对准着它……扫除完成革命历史任务的主要障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以此为其议事日程的时期已经到来。”同日,孙中山还致电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这一最新行动,我不得不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尽管孙中山一再重申他要以坚决态度对付商团事件,但是,由于各方面关系的制约,使孙中山一直未能采取坚决、果断的实际行动。
  广大群众是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扣械事件发生后,广州工农发出通电,揭露陈廉伯等人“见我革命政府之保护工农,不惜奴颜婢膝以与帝国主义列强、军阀相勾结。直接阻止国民革命之进行。间接阻止农工势力之发展。”他们强烈要求没收扣留的枪械以组织工团军、农团军。
  由于广东政府内部对商团事件主张妥协处理者甚众,使孙中山以坚决态度处理的方案一时还难以付诸实现。
  
  二、“调停”产生了恶劣后果
  
  8月26日,商团实行罢市,企图以此挑起广州市民对广东革命政府和孙中山的不满。孙中山召集军政会议讨论解决办法,范石生和谭延闾等人均不赞成动武。范石生甚至很不礼貌地顶撞孙中山说:“军队责在保卫治安,无焚杀人民之义务。本军只知尽军人天职。如有人扰乱秩序,破坏安宁,无论何人,惟有尽力所能及。迎头痛击而已。”
  在此情况下,要么就是立即实现孙中山严惩商团,以武力迫使商人开市的主张,要么就是迅速派人进行“调停”,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当时,黄埔军校的军队尚未建立,广东革命政府内部手握兵权的将领都反对对商团动用武力。孙中山犹豫了。未下达立即实行严惩的命令,而是于8月28日命范石生、廖行超等人与商团商谈解决办法。29日,范、廖与商团达成了“调停六条件”:二陈通电拥护孙中山;所扣枪械发还:商团改组后归广东省长节制:商店复业后军队回防:商团“报效”50万元:商团联防改组后由范、廖负责将枪械点交商团。
  孙中山对“调停六条件”是不满意的。他认为那些条件的要害在于使商团合法化,这将会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安全造成威胁。为此,孙中山于8月29日给范石生、廖行超连续写了三封信,反复强调不同意那些条件,指出不能对商团迁就姑息,并晓以利害:“若两兄不能为政府立威信。”……则人心尽去。而大局更危矣!政府万一不固,则滇军必无幸免之理。此实关乎凄军生死之机,不独革命成败已也。……陈廉伯已肋东江之敌以大款,不日当有大反攻。若吾人不先清内患。则前方危矣。“商团数来调和,每次皆以事故中变。此其故意延长时间,以待东江敌人反攻而为夹击之计,已无疑义,我等不可尚在梦中也。……明日须悉将商团缴枪。勒令商团开市。如有不从,则由有纪律之军队协同学生、工人。将西关全市之米粮、布匹悉数征发,以为战时军用。”但是,对孙中山的命令,范石生、廖行超并不执行。
  正当广州商团事件风波未停之际,9月初,江浙战事爆发,孙中山决定举兵北伐,并于9月12日移大本营于韶关。至于对棘手的商团事件,孙中山任命“长于调和现状”的胡汉民、汪精卫去处理。
  胡汉民等人本来就主张对商团事件持妥协态度,现在代孙中山留守广州,便把还“扣械”于商团之事从酝酿、协议变成了具体的行动。9月20日,胡汉民以孙中山的名义签发了发还“扣械”的命令。
  此前,当广东革命政府委派范石生、廖行超与广州商团代表商谈发还扣械时,商团头子陈廉伯躲在香港,以还械问题为口实,煽动商团及商民反对政府。对于商团的蠢蠢欲动,远在韶关的孙中山虽忙于北伐事务,但仍然密切地注视着广州局势的变化,并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作出具体的反应。孙中山是矛盾、犹豫的。一方面。他需要军费,希望商人能结束罢市,使广州恢复安定:另一方面,他又为商团的蛮横狂獗而愤怒和焦虑。他想以武力解决商团事件,可是黄埔军校的军队尚未建立,苏联援助的武器也尚未运到:手握兵权的滇、粤、桂系将领又都反对使用武力。所以一时间,韶关与广州之间,函电交驰。孙中山的犹豫和矛盾造成了他对广州有关人员的指示并非前后一致。他意识到了广州形势的极端重要性。感到姑息养奸已造成了危险的后果。
  
  三、孙中山以武力平定商团事变
  
  为了揭穿商团头目的阴谋,孙中山于9月底下令向社会各界晓谕政府发还扣械的办法,令大本营秘书处致公开信函给商团代表等人,说:“商民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