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析促成汉末孙刘联盟的个人因素
作者:王小蓉
由上可见。从周瑜的威望到周瑜的策划,他对抗曹的作用,是在已有前人(鲁肃)提出此策之后,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从而对孙刘联盟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促进的“催化剂”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三国志,周瑜传》注所引《江表传》的记载看出来:“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如果说鲁肃只是让孙权认识到了投降曹操的危害,那么周瑜则是让孙权认识到不仅不能投降曹操,而且还要坚决下定决心抗击曹操。
周瑜为孙权作第二次策划后,孙权说:“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从孙权“邂逅不如意”的说法来看,他显然对周瑜抗曹能够取胜缺乏信心,这也是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及诸葛亮说孙权“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孙权在联刘抗曹的过程中并不主动。再进一步来看,周瑜虽然给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但还未让孙权心中充满抗曹必胜的信心。给孙权抗曹必胜信心的人是诸葛亮。
三、诸葛亮与孙权的“化合反应”最终形成了孙刘联盟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刘备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既是他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他后来一生的行动纲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预见到鼎足三分,并制定了联孙抗曹的外交策略,准备夺取荆州,以求立锥之地,以作联吴资本:待有了孙刘结盟的政治气候以后。便可共抗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举南下,兵不血刃下荆州;刘备败于长坂,成为丧家之犬。诸葛亮的隆中路线几乎化为泡影。正在这时。鲁肃前来联络刘备,表达孙权联合之意。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㈣,在失去联吴资本,且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出使江东,寻求共拒曹操的同盟,这实际上是引江东之兵击退曹操,并为刘备夺取荆州。这是多么艰难的使命!
诸葛亮继鲁肃之后,为孙权进一步分析形势:曹操破荆州之后提兵而东,是冲着孙权而来,“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诸葛亮以此彻底指明了孙权面临的险恶形势,认为江东首当其难。使孙权认识到不可存侥幸之心。接着,诸葛亮表明了刘备的立场:“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这既是激使孙权振奋,同时又是警告孙权不能屈抑刘备,孙刘联合必须是平等的联合。接下来,诸葛亮分析了刘备的实力及曹军的弱点:刘备虽败于长坂,但尚有精甲二万,是一支不可轻视的抗曹力量;曹军虽众,远来疲惫,已成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最后,诸葛亮预见了孙刘共拒曹操的前景:“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功之机,在于今日。”
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孙权表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这是孙权再一次表明抗曹的决心。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大悦”。这是曹操平荆州以来孙权的第一次“大悦”,表明郁积在孙权心中的抗曹能否取胜的疑惑一扫而光。鲁肃分析之后,孙权是“叹息”㈣:周瑜分析之后。孙权虽已下定决心抗曹,但同时又发出了“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的悲观论调。由此可见,是诸葛亮最终使孙权有了抗曹必胜的决心。
诸葛亮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隆中路线的原则与孙权谈判,要求订立平等的双边同盟,而不是让刘备作为东吴的附庸,“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明显是要孙权承认战后荆州的主人是刘备,刘备是三足鼎立中拥有荆州的一足,而孙权是保有东吴的一足。面对诸葛亮提出的条件,孙权以大局为重,果断地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孙权答应诸葛亮鼎立的订盟条件,是向弱者让步。没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是难以做到的:而孙权的认识基础正是鲁肃的劝说促成的。诸葛亮对孙权的进一步精辟分析,最终使孙权得以洞察时局,认识到刘备的力量在抗曹中的重要性,从而采纳了联刘抗曹的意见。鲁肃认为,赤壁之战前的刘备“其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孙权也向诸葛亮发出了“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的疑问,但孙权最终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精辟分析所致。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时就已有联吴之心。曹操攻占荆州之后,诸葛亮对孙刘联盟更是迫不及待。他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由此可见,是诸葛亮出使江东,才使孙权坚定了抗曹必胜的信心并答应诸葛亮的平等订盟条件,从而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圆满实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