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析促成汉末孙刘联盟的个人因素

作者:王小蓉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前的孙刘联盟,对赤壁之捷乃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孙刘联盟的解构有多种形式,其中之一可用“诸葛亮+孙权=孙刘联盟”来表达。但这之中,鲁肃与周瑜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一、鲁肃指明孙权投降曹操的危害。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高温高压”条件
  
  鲁肃在促成孙刘联盟中的功劳可简要概括为:早有寻求盟友之心,后又果断定下联刘抗曹之策,从而使孙权认识到投降曹操的危害。
  1.旱有寻求盟友之心
  鲁肃是孙吴的一大谋臣。鲁肃初见孙权,就为其建奇谋伟略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从中可见鲁肃的规划实有三套方案:一是“南北对峙”——趁北方多务,赶在曹操南下之前,“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隐含取西川之意),形成南北双方对峙、划江而治之势,此为中策:“二是一统天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即指南北对峙之势既成,再伺机北伐,统一天下,此为上策;三是“鼎足江东”——上中两策如果不能实现,则退而求其次,寻求盟友,共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此为下策。我们再细细体味鲁肃所说的“规模如此,亦自无嫌”这两句。可以说极有深意,语含双关:一是隐蔽战略意图,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二是讲求实际,相机行事。因为北方曹操势大,鲁肃比之为项羽。认为东吴之众难以单独与之抗衡,需要寻求盟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非南北双方对峙。至于这个盟友是谁,鲁肃建策之时,形势并不明朗,只不过是以求万全的备用方案。但我们不能否认。鲁肃已经认识到东吴之众难以单独抗衡曹操,也就是说,他早有寻求盟友之心。所以,后来曹操南下时。他便果断放弃孙吴立国的上策与中策,而采取下策,做出了联刘抗曹的谋划。这不能不说是鲁肃早有寻求联盟心理准备的结果。
  2.果断定下联刘抗曹之策
  可以说,没有鲁肃定联刘抗曹之策,就没有孙刘联盟,也就没有赤壁之战。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十二年、十三年春。孙权三次西征荆州黄祖,并歼灭之。“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鲁肃向孙权进说日:“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离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从而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可见,本来孙氏集团的既定方针是要“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是要吞并荆州。并非联合荆州。从而实现南北对峙、划江而治的战略意图。但此时曹操已率大军南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荆州决战。面对新形势,鲁肃及时劝孙权改变策略,坚决主张联合刘备共拒曹操,果断采取了他多年前所规划的三个方案中的下策。孙权思忖之后,采纳了他的策谋,派他去联络荆州。但当鲁肃与刘备相会之时,刘备已兵败长坂,凄惶无所依归,失去联吴资本。这时。鲁肃并未动摇联刘决心。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看到刘备是荆州人望,挫败曹操必须联刘。在兵荒马乱之中,鲁肃宣达孙权旨意,陈说江东力量,劝刘备与孙权并力。他还对诸葛亮说:“我子瑜友也。”表示了他联刘的诚意。并邀诸葛亮过江,共商联盟大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曹操大军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江东震动。而曹操又乘胜提兵东进,并给孙权投去战书:“近者奉辞伐罪,旄摩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昊。”孙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震失色”。曹操志满意得、骄矜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他显然是将孙权视为第二个“刘琮”,认为孙权除投降之外别无选择。这些“响震失色”的“大臣”们,以张昭为首,坚决反对鲁肃的联刘策略,主张降迎曹操。对急转直下的险恶局势,孙权也狐疑起来,在和与战之间犹豫不决。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鲁肃力排众议,再次以帝王之业的战略宏图为孙权“廓开大计”,晓之利害。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牛,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旱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鲁肃情切辞恳,利害得失分析入微,终于打动了孙权,“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这就使孙权认识到了投降曹操的危害。
  从上可见。从“最早提出”到“力排众议”,鲁肃坚决主张联刘抗曹,使孙权认识到投降曹操对他自己有着严重的危害,从而形成促使孙刘结盟的“高温高压”条件:并且鲁肃作为联刘的东吴使者也是不辱使命。但鲁肃的功劳主要在于让孙权“不降”和“联刘”两个方面,至于说服孙权“抗曹”及如何“抗曹”,鲁肃并未提出多少方略。那主要是周瑜的功劳。
  
  二、周瑜劝孙权与曹操开战,是促使孙刘联盟的“催化剂”
  
  周瑜在孙刘联盟的形成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这可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从周瑜的威望来分析。鲁肃尽管最早建议抵抗曹操,由于初来乍到。人微言轻,张昭等人是不会将他放在眼里的。早在鲁肃初见孙权并为之提出“帝王之业”的伟略时,张昭等人就深不以为然。他们诋毁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如今对于鲁肃建议抗曹,他们更是大加批驳,从而使孙权也难于作最后决断。周瑜在孙吴的地位当然大大不同于鲁肃。他与孙策是“总角之好”,吴夫人“视之如子”,并要孙权“兄事长”H。可想而知。周瑜在孙吴的威望是极高的。只要周瑜“美言”几句,鲁肃联刘抗曹之策的通过就容易多了。鲁肃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向孙权建议“追召瑜还”,使周瑜为其所进联刘抗曹策略在孙权的心中增加重量。
  另一方面,从周瑜的策划来看。曹军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弱点,早已在周瑜洞悉之中,应该说战争在周瑜决策之际已呈现出胜利的曙光了。周瑜为孙权献抗曹之策,见于记载者共两次。周瑜的第一次策划如下:“今北土既未平定,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即使“北土已安”,曹操无后顾之忧,也不可能长期对峙,“旷日持久”。为什么呢,曹军所长是“鞍马”,现在却是“舍鞍马,仗舟楫”,在吴越水网交错之地与东吴争衡,这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周瑜认为这是曹操的“自送死”。何况时值“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