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共工其人其事
作者:阿 波
三、试说共工神话
共工神话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壮丽篇章,具有深厚的美学蕴涵。但神话不尽是神话,它反映出历史的影子。
屈原在《天问》里疑问:“康回冯怒?”康回即共工。《庄子》言“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共工又叫堪坏。康回、堪坏,也就是《山海经》所说的“钦 ”,在《淮南子》又叫“钦负”(顾颉刚先生考)。这些不同的译音名,似乎来自古羌语“康巴”。羌读为“康”,康巴当指“巴羌”。在古蜀高阳氏,三苗即是巴羌。《尧典》云:“窜三苗于三危”。三危言“三鸟”,指鸟主族的集居地。古之三危地,指今之茶坪山地带,包括今绵竹、什邡、彭州、茂县等地区,就是史称的氐羌地域。三苗到三危地后,又称“康巴”,指氐羌地之巴人,被混为共工的异名,是共工事件的衍生名。所谓氐羌地,指低地之羌。茶坪山脉呈环状,这里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实际上就是成都平原的西北盆沿地域。这个地方,地形犹如半圆环状,神话称它为“不周之山”。
《淮南子》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基本是亚神话的描述。如果我们与西北高东南低的茶坪山实地相比较,其地理描绘则基本是人话。茶坪山在《山海经》叫“荆山”,《水经注》谓之“洛漳山”。所谓洛水,就是今沱江;所谓漳山,即是古之荆山,又称章山或钟山。在诸书中,只有《水经注》言洛漳山为三危,是史家们忽视了的。古蜀三天子鱼凫国的都城就在章山,所以史称“三天子鄣”。共工与禹争大王的事件,就发生在章山地域,亦即荆山之地。《说文》云:“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于荆山之下。”与其亦符节相合。
共工与三苗前后之故事,成为神话的构件,被古人塑造为“形天舞干戚”的形象。在《海外西经》里,有这样的记载: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如图)
两乳为目,一脐为口,当系“三目”图腾的演变,这是共工部族“三苗(目)”的族徽形象,疑其为盾牌上的虎头形象之神话。“形天与帝”,殆指“共工与颛顼”;“争神”则当言共工与禹争大王之事。“帝断其首”似是共工之身无头。共工系跳崖自杀,其尸身难全,也许头已破裂,已成为无头尸。“葬之常羊之山”,言共工之尸已收回葬之。常羊之山又见《大荒西经》:“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偏句”读“巴鹄”,又作“偏枯”,是巴王与鹄王的合称。这也是后世的衍生名,实指巴与鹄的合居处。“常羊”是古羌语“昌意”的翻译,又作“长阳”。“昌意”直译为“长羊”,引申而为羌族的长子或太子。疑今茂县与彭州交界地之太子城山,是为古之常羊之山。共工作乱失败后,舜与禹没有杀死他,只是将他流放回老家幽州;然而共工没有走,恼羞成怒而跳崖自杀( 崖地当在今绵竹县大鹰山),于是收其尸,葬在太子居地的长羊之山。从《山海经》看,共工是有墓葬的。海外与大荒的北经,都提到了“共工之台”,而且受人尊重。在那个时代,共工虽然是罪人,但他又是“天子”,是可以受到葬礼待遇的。
回复共工的本来面目,并不是要贬低他。共工的时代是父系氏族社会从多王到一君的震荡时期。他本来具有条件充当“家天下”的首君。他的失败仅仅是其个人的悲剧。时代需要造就“人皇”时却没有选中他,而是选中了羌语名颛顼的禹。《夏本纪》云:“舜荐禹于天,为嗣。”自此,古蜀的禹建立了夏朝。
(题图为一目国人,选自清·吴任臣《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