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柏灌考

作者:冯广宏



  一、柏灌的异写
  
  柏灌是古蜀先王之一,西汉扬雄《蜀王本纪》写作柏濩:“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1]有些古书引文写作“伯雍”,如《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所引:“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權、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次曰伯雍,又次曰鱼尾。”这段引文讹字很多,所谓“折權”,肯定是“柏灌”的误写,有些版本或写作“析护”、“狛獲”、“伯禽”等等,讹误更大;但下面的“伯雍”就很特殊,因为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引文是:“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那么留传下来柏灌的名字,就有“柏濩”、“伯雍”这些不同的写法了。
  现今发现的汉墓简帛所抄古书,通假字极多,同音假借,比比皆是,似乎当时文化界遗有这种习惯。《蜀王本纪》虽然是扬雄个人的著作,但传抄中间,同一个字在不同抄本中,可能抄成好几种同音的字。如“柏”字本身便与“伯”相通,将“柏”写成“伯”,不止一本书如此,因为两者都有“大”和“爵位”的意思。《晏子春秋·谏》“令柏巡氓”句注:“柏为官名,古与伯通。”《穆天子传》里有个“ 柏絮”,郭璞注即指柏为爵。此外,汉代抄书人有时还常用形近的字相代,像“灌”、“濩”、“雍”互相形近,也便混用了。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比较正规:“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蒙文通教授说:“《常志》作柏灌,‘濩’是字误。”[2]因此柏灌应该是标准的称呼。
  
  二、传说的汇集
  
  有关柏灌的史料极少,只知道那是古蜀传说历史中的第二代。《蜀王本纪》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3] 每代数百岁,当然不能说蚕丛、柏灌这些名号只代表一个人,而应是一个王朝的称呼。在传说的描绘中,那是个仙道盛行的时期,蜀王神化不死,老百姓也随王化为神仙。宋代章樵注汉扬雄《蜀都赋》时引《蜀纪》:“上古时,蜀之君长,治国久长,后皆仙去。”大概那时的蜀王,本身就是大巫师、总祭酒,故以特殊的巫教方式来统治蜀民。
  神化不死的传说遗迹,在《山海经》里大量存在。蒙文通教授推测书中《海内经》诸篇,很可能便是古蜀国的作品。[4] 《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神话里彭祖活了八百岁,成为人们想象中寿命的极限,谁知在这一国度里竟然算做短命。郭璞注说轩辕之国在岷山之南,因为《大荒西经》也说:“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古代所谓“江”,多指岷江,所以“江山”也就是岷山。此外,《海外南经》提到的不死民,《大荒南经》记为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这一国度接近“巫臷民”,那里已经近于成都平原。《海内经》里记有不死之山:“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其下文与都广之野(今成都平原)和若水(今雅砻江)相连;所谓“黑水”,又是《禹贡》梁州的地理标志;所以这一系列不死的地名,均与蜀相近,或者径在蜀地。
  
  柏灌的仙道传说,与蜀地的长寿不死传说相呼应,并不是偶然现象。远古蜀中生态良好,草木繁茂,是鸟类的乐园,到处都有鸟蛋可充蜀人的食品。四川盆地水网发达,又是鱼类的乐园,捕鱼比较容易,等于给了蜀人一个鱼肉仓库。平原丘陵还有野生稻麦、芋类,使蜀人吃饭不愁。外地人以狩猎为生,往往被猛兽所伤,生活上担当着莫大的风险;哪像蜀人捉鱼、拾卵、挖芋,既没有什么危险,而且不受季节限制,食物俯拾即是,那简直就是天堂里的日子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谁不想多活几年,更多地享受人生乐趣?因此仙道由蜀中产生,是很自然的事。
  《蜀王本纪》里没有更多的柏灌传说,《华阳国志》中也只留下一个名号而已。唐代卢求《成都记》想当然地说:“蚕丛之后,有柏灌。柏灌之后,有鱼凫。皆蚕丛氏之子也。”说了等于没说。南宋·蔡梦弼《成都记》说的比较重要:“柏灌氏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这条史料不知源于何处?宋代罗泌《路史·前纪·蜀山氏》只说:“蚕丛纵目,王瞿上。鱼凫治导江。”罗苹注:“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县北有瞿上乡。”顾颉刚先生认为《路史》是部不合法度的辑佚书,书中汇集了今天无法见到的古代宝贵史料,只是没有说明出处。既然柏灌接在蚕丛之后,蚕丛以瞿上为都,柏灌沿袭其地,到后一代鱼凫才开始迁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不过,鱼凫所迁的导江,故址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镇一带,地处山区与平原间过渡地带,符合先民由山区迁往平原的发展条件;如果瞿上是在平原地区的双流县,那就不太符合客观情况了。任乃强教授推测其地在彭州湔江出山口处的海窝子,很有道理。那里基本上仍在山区,但下到平原距离很近,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害之地。[5] 民间相传的柏灌墓,说郫县有个八卦山就是,文献记载根本没有。由于“八卦”与柏灌谐音,可能属于傅会。
  柏灌空间定位基本如此,时间定位可从《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所引《蜀王本纪》“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来考虑。《史记》明言开明王朝亡于秦惠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上推4000年,则蚕丛开国应在公元前43世纪左右,距今6000年上下。近年在茂县营盘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与蚕丛传说相合,其时代上限距今5500年左右。蚕丛王朝经过数百年就是柏灌一族执政,那么柏灌王朝的起始,可能就在公元前35至前30世纪前后了。那时大概相当于中原黄帝统治时期,华夏文明正进入一个辉煌的轴心时代。
  
  三、柏灌的徽记
  
  笔者发现战国时期器物上的巴蜀文字,虽属古蜀开明王朝的产物,却有追忆先王的不少内容。1998年,蒲江鹤山镇飞龙村战国船棺墓中出土一件鱼形铜印,所刻印文右上方显示出一条鱼和一条吐丝的蚕(图一),这不就是“蚕丛及鱼凫”的图腾吗?那么,这一形状奇特的铜印要表露的内容,竟然属于古蜀史记的一部分了。四川大学博物馆早期收藏过的一件战国时期 于,那上面有11个巴蜀文字。此器原存于万县某乡一寺庙中,可能即在当地出土;另有一件带有同样文字的器物,是在成都收购到的,现藏于重庆博物馆;据闻湖南收购废铜时也得到一件 于,上面文字亦与之相同,可见那是一种标准设计。 于是古代军用乐器,用于战阵,所刻文字定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这件 于上的文字,中心是个虎的图像,用以鼓励战士发扬虎威;周围有10个字,从整体上看,似乎是一篇追忆古蜀史迹的简述。其中左上方蜀人头像的右边,有个符号化程度很高的文字,仔细观察便能够发现,那是一条蚕卧在草垫上;与之相对的右下方,有条鱼与一个符号化的字为伴(图二);这与鱼形铜印印文上“蚕丛及鱼凫”异曲同工。
  同类的物证还有一些,但已足以证明,“蚕丛”、“鱼凫”这些称号的头一个字“蚕”和“鱼”,是此族的图腾,用汉字来显示,完全属于表义;那第二个字“丛”和“凫”,应当是蜀语的译音,其词义就是“蚕”和“鱼”。依此类推,那么“柏灌”称号的头一个字“柏”,应该是此族的图腾,原为柏叶或柏树;而第二个字“灌”,则是蜀人的方言,意思为“柏”。
  既然如此,那就该将“柏”字作些研究才是。柏木是一种优质木材,《禹贡》所记荆州的贡物里就有柏。《文心雕龙·才略》“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说明柏木确属良材。《考工记·车人》用柏木制造的大车,称为“柏车”,郑玄注说那是“山车”,在山区行驶的车,质量要求肯定较一般为高。柏木又是造船的好材料。《诗经》里“邶风”和“鄘风”都有题为《柏舟》的诗,而且都用“汎彼柏舟”作为起句,朱熹注说:“言以柏为舟,坚致牢实。”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