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人皇新考

作者:冯广宏



  
  人皇与西蜀的关系
  
  《华阳国志·蜀志》开篇就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这话并非无根无据。宋罗苹注《路史·前纪·蜀山氏》说,上古《世本》、西汉扬雄《蜀纪》、东汉《本蜀论》上面都有这两句话,可见那是古来传说的遗存。《华阳国志·巴志》明确此语出自纬书《洛书》:“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作者常璩认为:“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巴蜀乃是邃古人皇开创的囿中之国,所以提到蜀国的渊源,理所当然该从人皇讲起。
  “纬书”是华夏古文献中的一个怪胎,由“经书”派生出来。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说:“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学术界一般认为纬书起于西汉末年,大兴于东汉,至南北朝宋时始行查禁,隋代彻底禁毁,因而绝了版,现在只留下一些残文断句。不过今人多以为纬书虽然怪诞,但却保存着不少远古的传说和遗文,也不能全盘否定,例如地球运动之说即在其中。《洛书》是来自远古的神秘文献,“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受到启发,此语见于《易经·系辞》。孔子也曾对此发过感慨。明胡应麟《四部正讹》认为河洛正是纬书的源头。人皇那段文字出自《洛书·灵准听》,孙瑴《古微书》卷三十五从《路史·前纪·泰皇氏》注中辑得其文:
  
  人皇出于提地之国,兄弟别长九州,己居中州,以制八辅。
  
  《洛书》还有人皇“驾六提羽,乘云祗车”之说。《洛书·擿亡辟》称:“人皇别长九州,离艮地精生女为后,夫妇之道始此。”所谓“离艮”,是八卦中的两卦,按先天八卦图,离在东方,艮在西北;“地精”应是地头蛇之意。另一部纬书《春秋·命历序》也有此文。孙瑴还辑出与人皇有关的两段文字:
  
  人皇九头(宋均注:九头,兄弟九人)。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分长九州,各立城邑。
  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
  
  马骕《绎史》又引有一段:
  
  人皇氏驾六蜚鹿,政三百岁。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得到的历史信息,得知人皇部族以九个头的怪兽为图腾。这个徽记,也许说明当时已拥有许多部落(号称“九”,是那时最大的数目),各自划分势力范围,而且举出中心首领,并产生了与外族联姻的制度。那时技术上也有很大进步,发明了车子,由鹿来拉,还利用鸟羽来做装饰。从政治体制上看,虽然那时举族仍在迁移,却有类似城邑的聚落,至少已进入“酋邦”阶段。
  人皇究竟来自何方?由那些与人皇有关的地名,可以得到答案。
  《路史注》引《遁甲开山图》:“人皇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并指出:“山,今秦州,伯阳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水经注》记渭水“又东过上邽县”,“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其地位于渭水上游甘肃天水、秦安一带。所谓谷口,即“古塞门,或云上旸谷。蜀《秦宓传》云:三皇乘祗车出谷口,谓今之斜谷。乐史从之。”今《三国志·蜀书》上真有秦宓对广汉太守夏侯纂讲过的话:谷口,“今之斜谷是也。”裴松之注说:“《蜀记》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未详宓所由知为斜谷也。”斜谷为今渭水南岸秦岭北部陕西眉县斜水河谷。人皇族出自渭水上游,沿渭水向东迁移,转南沿斜谷翻过秦岭,进入嘉陵江河谷,从而入蜀,合乎情理。
  蜀地最早由人皇族开发,不仅有《华阳国志》记述,而且还有许多地理线索可考,应当是可信的史实。
  
  《山海经》中的线索
  
  蜀语经常允许颠倒,如热闹可作闹热,夜宵可作宵夜,公鸡可作鸡公等。《海内经》有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他书亦作广都之野;因此人皇不妨写作皇人。
  《路史》上所记远古“皇人”,据道经称为泰壹氏(太一);又说柏皇氏“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接着有“中皇氏,封禅之帝也。当是时,人结绳而用之。居皇人山之西,是为嶅鄗山。”《路史·后纪》复称“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罗苹注:中皇“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所,即骊山也。”宋代金州平利县,在今汉水南岸陕西安康与平利之间,那里确有女娲山古迹;骊山则在渭水南岸陕西蓝田县北。这里列举的皇人山、中皇山,均在今陕西省境内,位于秦岭南部安康附近;而三皇旧居,则在秦岭北部蓝田附近。
  
  前已考得,人皇族出自陕甘渭水上游,现在又发现有皇人山、中皇山等遗迹,也在陕境,可证传说之不诬。最近陕西安康梁向军先生研究当地遗留的巴人文化,收集了不少刻有图像和文字的前代画像砖。其中有明确年号纪年的,最早是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大将军锡光所刻,梁先生谓锡光为东汉汉中郡西城人,即今安康人。另有一砖以篆文刻了一篇文字:“元祖生常羊,耕织阪月川,受封西皇山,尝药皇人山,屯兵陈仓山。孙巴仲遵祭。”其中也有皇人山和西皇山地名,可资印证。
  这些地名在《山海经》中,能够找到依据。
  《山海经·西次二经》大致从东向西记录了17座山,清汪绂《山海经存》指为渭北到湟中以西的山岭;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此经从延安东南汾川河发源地谈起。根据“因水定山”的原则,其中第二山所出浴水,东注于(黄)河;第三山所出楚水,南注于渭;第四山所出泾水,东注于渭;第六山所出苕水,东南注于泾;表明那些山主要在今陕西境内渭水北岸。再向西,有第八山名为鸟危之山,疑是甘肃渭源西南的鸟鼠山,所出之水西注于赤水。赤水似指黄河的河源段,大概与今洮水相当。谭其骧认为第七鹿台之山可能是六盘山,以下各山应在河湟以北、祁连山以南。最后那个莱山,可能是甘青界中疏勒河、党河上游的托来山。〔1〕
  重要的是,其中第十四山即名为“皇人之山”,所出皇水,也西注于赤水。因皇水相当于今湟水,那就接近青海境内了。第十五、十六山依次名为“中皇之山”、“西皇之山”,想必与皇人之山相近,证明前述山名材料绝非虚构。从这些远古地名遗存里还可以发现,人皇(或皇人)、中皇、西皇构成了西部地区的“三皇”,或许就是上古以本地方言“皇”为称号的三个大族,与后来的“三皇五帝”并无关系。其中人皇是偏东的一族。他们并非后世凑成天、地、人那种杜撰的三皇。西皇山业已靠近川、甘、青三省交界之地,自然与蜀中可通消息。安康画像砖所述山名,其中常羊山是《海外西经》所记刑天葬地;西皇、皇人就是《西次二经》里的两座山;在《山海经》上都能找到根据,说明那些地方是安康人熟悉的处所。
  《路史》根据道教文化中保留的传闻,将皇人山和中皇山指在汉水流域。据地名迁移法则,表明人皇族已由甘青老根据地大幅度东迁,沿渭水来到汉水,再进一步就是进入嘉陵江河谷,到达西蜀了。
  四川是道教创立之地,也留下一些皇人传说,保留在道藏里,当地方志中也有一些反映。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十四《神仙记》说:“《山海西经》‘皇人之山,皇水出焉’。又有中皇、西皇之山。按《峨眉图经》,皇人、中皇、西皇,即所谓‘三峨’矣。”道教《三皇经》云:“皇人者,泰帝之所使,在峨眉山。黄帝往受真一五牙之法。”《三一经》云:“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见天真皇人。”《五符经》云:“皇人在峨眉山绝岩之下,苍玉为屋。”峨眉山、青城山都是道教发祥地,附会为皇人所游,当是宗教宣传的需要,不足为怪;但也不妨作为人皇族曾经入蜀的旁证。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遗影
  
  邓少琴先生《巴蜀史稿》论及“人皇之世”,注意到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征伐“人方”的内容,并列举出晚商铜器如■卣铭文“令望人方”、罔簋铭文“令伐人方”、小臣艅犀尊铭文“惟王来征人方”等语,指出商代有一个称为“人方”的邦国,与殷王朝有过战争;从甲文、金文所述内容推测,人方可能即在汉水中游,是当时商都南方的一个大国。邓先生考证的依据,主要从帝乙征人方经过隹(淮、维)、攸等地,因《汉书·地理志》房陵县有“淮山,淮水所出。”《华阳国志》、《水经注·沔水》皆作维山、维水,可证汉水中游亦有淮水之称;攸即■,在湖北襄阳之地;故其结论人方当在荆巴之境。邓先生之意,既称人方,其语源应与人皇族有关,方与皇同为阳韵,同音相假,故“人方”应即“人皇”。从“皇”的字形来看,很像氐神,疑人皇为氐族之君。〔2〕此论甚有见地。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