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民国时期的四川戏剧

作者:谭晓钟



  1938年10月,在重庆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历时22天,参演剧团20个,约1500名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演出,演出剧目40个,观众达10万人次。另外,还有“怒潮剧社”、“国立剧校”、“华北宣传队”等25个街头演剧队,开展了为期3天的大规模街头剧演出,盛况空前。戏剧节对大后方的戏剧,尤其是话剧是一次大检阅。所演出的许多话剧,如《逃难到四川》(根据《放下你的鞭子》改编)、《我们的国旗》、《自强》、《女英除奸》、《我们的游击队》、《抗战进行曲》、《打鬼子去》、《王道》、《戴天之仇》等,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而由话剧界2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的四幕国防话剧《全民总动员》更是把戏剧节推向高潮。该剧由曹禺、陈白尘、张道藩、宋之的联合编剧,张道藩、余上沅、曹禺、宋之的、应云卫组成导演团执导,赵丹、顾而已、施超、白杨、舒绣文、魏鹤龄、张瑞芳、王为一、曹禺、宋之的、张道藩、余上沅等出演。此举被誉为“戏剧界空前盛举,美满的《总动员》。” 〔2〕
  戏剧节之后,由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对进步戏剧活动的压制,戏剧舞台冷清了许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文化界进步人士决定用历史题材的话剧来冲破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压制。为此,由阳翰笙、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辛汉文、刘郁民、孟君谋等发起组建“中华剧艺社”。陈白尘创作了话剧《大地回春》,由“中华剧艺社”首演,获得好评;接着,又演出了阳翰笙的历史剧《天国春秋》,获得成功;随后演出了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受到热烈欢迎。郭沫若又创作了历史剧《屈原》,继续由“中华剧艺社”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连演一个月,盛况空前,轰动山城,震动国统区。其他各个剧团也演出了郭沫若的《虎符》、曹禺的《蜕变》、沈浮的《金玉满堂》等剧目。
  在抗战期间,尽管国民政府(国民党)对进步戏剧活动进行压制,但进步戏剧工作者冲破压制,想方设法在重庆演出。据统计,演出的话剧剧目仍然有106个,参演的剧团有27个。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如些众多的剧团、剧目和演出,充分表明这一时期是四川、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3〕
  
  注释:
  〔1〕参见周止颖:《成都话剧发展点滴》,《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5年。
  〔2〕参见孙晓芬:《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第18-2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参见孙晓芬:《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第7、30、6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南方局党史资料·文化工作》(六),第13、14页,重庆出版社,1990年;《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第223、229、230页,成都出版社,1990年。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都)副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