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民国时期的四川戏剧
作者:谭晓钟
戏剧节之后,由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对进步戏剧活动的压制,戏剧舞台冷清了许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文化界进步人士决定用历史题材的话剧来冲破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压制。为此,由阳翰笙、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辛汉文、刘郁民、孟君谋等发起组建“中华剧艺社”。陈白尘创作了话剧《大地回春》,由“中华剧艺社”首演,获得好评;接着,又演出了阳翰笙的历史剧《天国春秋》,获得成功;随后演出了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受到热烈欢迎。郭沫若又创作了历史剧《屈原》,继续由“中华剧艺社”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连演一个月,盛况空前,轰动山城,震动国统区。其他各个剧团也演出了郭沫若的《虎符》、曹禺的《蜕变》、沈浮的《金玉满堂》等剧目。
在抗战期间,尽管国民政府(国民党)对进步戏剧活动进行压制,但进步戏剧工作者冲破压制,想方设法在重庆演出。据统计,演出的话剧剧目仍然有106个,参演的剧团有27个。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如些众多的剧团、剧目和演出,充分表明这一时期是四川、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3〕
注释:
〔1〕参见周止颖:《成都话剧发展点滴》,《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5年。
〔2〕参见孙晓芬:《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第18-2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参见孙晓芬:《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第7、30、63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南方局党史资料·文化工作》(六),第13、14页,重庆出版社,1990年;《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第223、229、230页,成都出版社,1990年。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都)副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