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

作者:张 力



  为接受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防止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务院于1977年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关于汇编出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请示报告,并发文各省先行编纂出版,然后汇编成全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工作起步很早,1977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派历史、地震方面学者,于1979年底编成一、二卷50万字,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引起全国地震界的赞许,并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此后,四川省地震局又编成第三卷52万字,由成都地图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发行,成为经济建设、抗震防震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特别是在受印度板块对亚洲次大陆的挤压,造成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四川地壳满布伤痕,历史地震连年不断的情况下,更加引起社会的严肃关注。此皆说明当时领导和各界的重视;但事过境迁,这部书的有力提示,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就连嗣后由江在雄研究员主编的《四川地震志》,也未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但现在来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当翻阅到四川大地震的有关条目时,你会如同看到5·12汶川大地震惨景那样,泪洒衫襟……这里专述龙门山断裂带历史诸地震,以印证这里在历史上是最强烈地震发震区。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有规律可循,震级7级以上每三五十年就发生一次,5、6级及有感地震记载更多。且不说那些“蜀地震”、“西川大震”,难确定震中的记载,仅自公元278年阴平、广武(今青川)有地震记载以来,这条死亡谷中,已不知埋葬了多少藏、羌、汉、回各民族百姓,甚至包括土司、汉官全家。其中威州、茂州、汶川地震就有50余次(由于记载不详,难定震级)。现摘数例,以供研究。
  
  一、1657年大地震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4月21日,威州、茂州、汶川、平武、江油、石泉(北川)、彰明(今并入江油)等处地震,“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南俱动”[1]。彼时,四川各地受张献忠屠城之害,士子文人非死即逃,成都已是一片废墟,渺无人烟,以致省会只能暂设阆中,没有留下更为详尽的官府和私家记载,不能使后世地震工作者判定其震级和烈度。但根据陕西宝鸡亦有震感以及上述死人“无数”、“成都西南俱动”揣测,震级应是略小于5·12汶川大地震,不过亦有许多形似之处。此次大地震(见本书第102—104页),距今351年,是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能量的正常释放,虽不足为怪,但却应以为鉴。
  
  二、1713年茂州大地震
  
  1713年9月4日(康熙五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全蜀大地震,茂州(治今茂县)震甚,倾塌城屋,压杀人民”[2],“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圮”[3],造成乐至、广元、三台、潼川府、射洪、蓬溪等“毙人民甚多”[4],并波及汉州、什邡等地。时任江油县令朱樟撰《地震行》一首:
  匏瓜星孤夜欲明,地维坟裂天为惊。
  千岩万壑送奇响,远听直似雷铿鍧。
  少焉掀翻墙壁动,石鼓砰磅振八纮。
  丁当环佩若风解,窸窣窗纸号秋声。
  譬如浮舟乍离岸,沧海无蒂流青萍。
  凿破混沌果如此,顷刻欲使西南倾。
  男呻女吟泣覆釜,神呼鬼救忙支撑。
  小儿闻声不敢哭,梦呼起直空街行。
  仓皇不知何所措,两膝踡跼心怦怦。
  大恐天时频荡漾,齑粉何止常平阮[坑]。[5]
  据所记百公里外州县毙人民“甚多”,平番城圮,江油“掀翻墙壁”,其震级只略小于今汶川地震。这又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距前震46年,距今震295年,也是地震能量正常释放,不足为怪,应引以为鉴。
  
  三、1748年大地震
  
  1748年2月23日(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保县(治今理县东北)、汶川、灌县地震,“桥梁道路多有震损者,……灌县报称青云营兵房间有摇塌瓦脊者……打死背夫二名,打伤背夫六名”[6],成都暨川西、川北、川南、川东一百余州县均有感,而“灌县、茂州等处,山石摇动,茶关、松潘、漳腊地方,将城垣震倒数丈”[7]。此次地震距前35年,距今260年。这次地震能使四川全境大部分州县有感,其震级不会太小于5·12汶川地震。其余震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全川州县均“地觉微动”,震级谅不在4级以下。这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释放,只应引以为鉴!不过,是时汶川、保县等人口稀少,伤亡甚少,亦不幸中大幸。在此后的1786年6月1日发生了泸定县磨西特大地震,1850年9月12日又发生了西昌大地震,虽各地处在不同的断裂带,但对整个四川地震能量的释放,对龙门山断裂带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故这条断裂带在此后的百余年内虽小震不断,但却无大的破坏地震记载。
  
  四、1879年大地震
  
  1879年7月1日(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南坪营(今九寨沟县)、广元、昭化(今属广元市)、平武、松潘等处地震,“西北东南各府州县均于本年五月十二日同时地震,轰然有声,仿佛雷鸣,房屋有坍塌者,人畜有压坏者,西北情形尤重,保宁府(治今阆中市)、绵州(治今绵阳市)、广元县城垣且有倾颓者,此外更有地裂者。”[8]成都“微觉地动,川西北二十七属”均受波及,川东“十九属,情形极轻。“惟南坪一处系属番地,被灾甚重”[9],“有许多政府机关和住房倒塌,护城河也被坍墙的碎片堵塞,引起泛滥,淹没了许多房屋,造成很大伤亡。”[10]“通计南坪城厢及东南北三路,共坍塌夷房四千零五十三间,计一千四百五十六户,伤毙番民男女二百五十八名口,伤重者四十九名口。”[11]川督丁宝桢拨银5000两,“以工代赈”,抢修道路桥梁。此次地震还波及贵州,“光绪五年夏五月十一(二)日丑刻地动良久。自成都至贵阳,一路皆然”[12]。南坪、甘肃文县均属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其震级能使全川及贵阳有感,没有6—7级之间,就不能有如此巨大地震能量的释放;亦属正常,只须引以为鉴!
  
  五、1933年叠溪大地震
  
  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由卢作孚创办的西部科学院赓即派出四川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先生组队,亲赴灾区进行调查,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详尽记述了这次地震直接造成灾害和次生灾害,令今人尤万分悲痛。叠溪城随山体陷落岷江,“城中死难人数之可考者,计五百七十人,而旅行客商及暂住者尚不在内”[13]。七珠寨、松坪沟等地藏羌人民死亡数千;叠溪西岸“龙池村全村覆没”。后据茂县详尽统计,共死亡6945人。当时以今茂县、黑水、理县、马尔康四地连接的圆形中心区内,均受震害,“黑水震灾奇重……活埋一千余人,压毙牲畜无数。”人口稀少,死亡近七千人,真可谓大灾大难,且均以藏羌民族为多。我们应向75年前罹难的藏羌人民默哀!此次地震,上距光绪五年地震有54年,仍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正常释放;而且“不时小动,共三十次之多,数日以来,人心惶惶,夜宿于外……嗷嗷遍野,宿露餐风,令人目不忍赌!”[14]此次地震成都、灌县、绵竹等数十县、镇均有强烈震感,危房、旧屋有坍塌者,并伤毙人畜。此后还有大小不等的余震发生。
  这次大地震的次生灾害,是在岷江断流处形成的深约一百余丈不等的大小海子四处,于10月9日突然崩堤,高50米的水头,“冲没灌属之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与夫下游之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安顺桥一带,尽城泽国。迄蒸晨水退,勘得人民淹毙者数千人。”[15]此外,海子崩塌对茂县、理县、汶川、崇庆(今崇州)、郫县、温江、崇宁(今并入郫县、彭州)、新津等地均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其中尤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毁坏,对盆地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最重。因此,治理地震次生灾害便成为人类面临的艰难课题。但是,叠溪镇再也没有重建,直到1949年,这条断裂带上只设小政府,管理民间行政事务和生活必需品供应。由于人口稀少,这里运输以挑背为主。当局未曾想过在这条桀骜难驭的断裂带上开发旅游及其他产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