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1786年大渡河地震水患及救灾

作者:江在雄



  灾情发生后,雅州府、宁远府、越巂厅、打箭炉厅、天全州、清溪县等行政官员及建昌道、建昌镇、越巂营、宁越营、泰宁营、阜和协等驻军将官及时调查了解受灾情况,纷纷禀报灾情。四川总督收到灾情报告后,急速赶赴灾区,亲自进行20余天的调查,督同地方官员和驻军,分别核查灾区藏、彝、汉户籍,清理伤亡和受灾人口;调查兵、商、民、“番”各类房屋倒塌、破坏和损失;详察各地城垣衙署、交通要道、关塞隘口、营汛塘堡等灾情;专门勘察大山摧崩堵塞大渡河淹没损失及塞坝溃决、冲毁田庐等各种损失;各管文武将各项灾害损失,登记造册,复查呈报。[9]这为救灾、援助和重建等提供了依据。
  3.清查贮存武器弹药,拆卸兵营危房
  清乾隆时间,在四川西部高原和盆地边缘山区积极推行“改土归流”(即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世袭的“土官”改为清王朝设的“流官”,进而废除旧有的土司制度),增设管兵(称镇标)驻防,以加强统治。地震、水患使该地区驻军营汛塘堡受到很大的破坏,如泰宁营药局倒塌,打箭炉驻军衙署、仓库、兵房倒塌,千总被压毙,大渡河两岸万工堰等处营汛被冲没。[10]为了武器弹药安全,当局统一清理各处驻军存贮的军装、弹药、器械,存放在安全地方,使之不流失;对化林坪泰宁营城危房、城楼进行拆卸;对所有震倒的兵营房屋各种物料,分类清理,集中贮存,以备确估重建的使用。[11]
  
  4.赈济及援助
  (1)地震赈恤。赈恤标准,凡地震倒塌瓦房一间赈济银1两,草房1间赈济银5钱;“番”地无草房,有土石筑盖的平房以草房标准计算。凡被地震压毙人口,大人一口赈济恤银2两,小人一口给恤银l两。[12]汉“番”赈恤,一视同仁。打箭炉汉族贫民赈济恤银151.5两;沈边、冷边、咱里三土司被灾“番”民,赈济恤银899.5两;打箭炉明正土司被灾“番”民,赈济恤银501.5两;越巂厅灾民赈济恤银63银。赈济银两由总督率同建昌道、阜和协官员眼同(以眼监视)土司头人逐一按户散给。[13]救助受灾营汛兵丁。泰宁营及阜和营各兵家具等项未免损失,物价亦觉稍昂,酌将两营现存营汛兵丁共752名,各借给一个月钱粮,仍于额饷内分季扣还,以资生计。乾隆帝“朱批”:“著即赏给,不必扣还”。[14]
  (2)水患赈恤。赈恤标准,凡被大水冲没或淹毁瓦房每间赈济银一两,草房每间赈济银5钱;凡被大水淹毙(或冲没)人口,大人一口赈济恤银2两,小人一口给恤银1两。受灾贫民每人救助一个月口粮,大人每日折银一分,小人每日折银6厘。[15]汉民、“土”民,一体抚恤。大渡河南北两岸受灾贫民共抚恤银1192两;大渡河南北两岸大田、松坪、松林地、野猪坝四土司境的“土”民共赈济恤银749两;沈边土司受水灾的“番”民,每人赈济一个月口粮,折银130两。宁远府、越巂厅、清溪县、天全州等行政官员对汉、“土”民户,逐一确查,亲身按户散给,并无遗漏;[16]赏给受水灾兵丁一个月口粮;万工堰等汛被灾的阜和右营及宁越营兵丁58名,各借给一个月口粮以资生计。乾隆帝“朱批”仍是:“著即赏给,不必扣还”[17]。
  5.抢修道路,造船(或桥)济渡
  打箭炉至化林坪泰宁营一百多里的山区道路,地震造成山石坍坠,径途阻塞,文报不能驰递。
  川督就近饬派泰宁营、阜和营各兵丁及正在赶赴各台站换班官兵,即行协同开修;虽已通行,尚需绕道步行之处,饬各土司拨夫再加修治,俾无阻碍。打箭炉以外通藏大道,山势不平坦,道路塘汛也稍有损坏,亦饬该土司查明修理,不致受阻。承载铜运重务的建昌通省大道,多处坍坏阻塞,亦由宁远府用捐备(为筹款,捐纳人可获官位)银米雇夫,赶筑修治,以利遄行。[18]大渡河水面宽阔,所设官渡船只,悉数被大水冲去无存,军事民事渡河受阻。宁远府遂捐赀雇请工匠打造船只,并赶办竹木扎筏,暂为资桥,使济度无阻。[19]
  6.酌借籽种,补种秋粮
  大渡河水溃决,经自卯至巳,旋即消退,田亩均已涸出。时正值仲夏,当局即令酌借籽种,劝谕灾民及时补种秋粮;沈边土司灾民,翻犁补种,以冀秋后有获;未被毁坏庄稼,各自加以培护,四川总督沿途察看各土司境内三麦黄熟,杂粮畅茂,夏秋均获有收。[20]当局措置,起到稳定民心,各安住牧的作用。
  7.重建城垣衙署营汛
  川督根据“上谕”对“城垣、衙署被震倒塌者,应即确估修理”的精神,对清溪、化林坪泰宁营、打箭炉、越巂厅倒塌的城垣、衙署、房兵等,饬藩司(省专管财赋和人事的机构)遴委妥员,勘实确估造册,岁底汇折具奏,按估修复,其他各地自理。
  (l)微损由州县料理。对城垣、城垛、房屋微损坍脱的双流、新津、邛州、名山、雅安、荥经、泸定桥御碑亭和巡检汛弁廨署、清溪平坝官房以及建昌部分铜厂等,饬令各州县自为修理。[21]
  (2)清溪县城垣、营汛酌补修复。清溪县、娃娃营、杨泗营、万工汛等城垣、官署、营汛,经富林汛把总转情详报、邑令奉文抚恤银1715两,次第兴工修复。[22]
  (3)越巂厅城垣专款兴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越巂厅城垣奏准兴修,据委员逐一勘估需银27061两。复造册题准,工部(清廷掌管各项工程、屯田、交通等政令的官署)覆饬办置,当经遴委清溪县知县领项承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六月,具报完工并请验收。是年八月,四川总督督同宁远府知府、清溪县知县按照估册、工料及高、厚、长、宽数目逐一检验。经查,城脚选用旧石,上用新青沙石垒做八层,再用新砖砌成排垛,共计城高一丈六尺,城底宽一丈五尺,顶阔一丈;城顶海漫(防雨冲刷设施)一律铺用旧砖,亦皆方整,并无破碎搀杂;所用灰浆、粘缝及堵筑里皮,挖验均属如式。其余城楼月台亦属工坚料厚,均无偷减草率情弊,洵足资捍卫而壮观。当局即按照工程做法,逐一造具细册,由司(经管财务的司库)确核,具详题销(题奏报销)。[23]至此,除打箭炉、化林坪泰宁营外,整个重建工作告一段落。
  
  注释:
  [1]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地震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2][3][4][5][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上卷·壹,地震出版社2005年版。
  [7]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地震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1页。
  [22]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编《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1949年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