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1786年大渡河地震水患及救灾
作者:江在雄
一、地震灾害
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六日)午刻,打箭炉(今康定)地忽大震,至酉刻势方稍定。
2日(七日)复动数次,以后连日小动,至13日(十八日)方止,以致城垣倒塌,不存一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文武衙署、仓库、兵房等全塌者共169间,歪斜、脱落、墙壁倾颓者384间,其完善者十止一二;压毙千总一员,兵丁两名。城内店铺房屋倒塌727间,压毙民人5名。明正土司除土司官寨、大小头人锅庄外,计倒塌“番”民碉房177座,压毙“番”民男妇大小193名口,倒塌喇嘛寺,压毙喇嘛21名。打箭炉至泰宁营(在沈边土司境半山之化林坪)道路崎岖,山石坍坠,径途阻塞,偏桥打断之处甚多,文报不能驰递。打箭炉以外通藏大道、塘汛稍有破坏。沈边(今泸定沈村)所属之老虎崖(摩岗岭)地方大山坠裂,壅塞河流(大渡河),积水高20余丈,致水停蓄泛滥,沈边等土司沿大渡河两岸田土多遭淹浸。沈边、冷边(今冷碛)、咱里三土司境,袤延二百余里,共倒塌贫民瓦土房127间(有力之户未计),压毙4人;倒塌穷苦藏民碉房、平房671间,压毙181人;震塌、震倒化林坪(今泸定兴隆乡境内)营城衙署、兵房、药局307间,其余都司千总衙署及仓房、库房、兵房均有墙壁坍卸、间架欹斜,东西城门楼(年久糟朽)欹侧可危,即令拆卸。冷边土司境内的泸定桥御碑亭墙被震裂,脊瓦脱落,护崖羊圈坍卸十二丈,桥东巡检汛弁廨署、兵房微有坍损。清溪县(今汉源清溪镇)间段倒塌城身34丈,垛口连墙壁226丈,其余在平地上的官民房屋亦有墙壁倾圮,屋宇歪斜。越巂厅城(今越西越城镇)先已倒塌127丈,又震塌116丈,北门城台城楼震塌,余俱臌裂歪斜;又通判、照磨、儒学、廨宇、仓监(系年久糟朽)共倒塌46间;兵房倒塌26间,坍损19间,军粮府衙署倒塌;民居瓦草房倒塌39间,压毙4人。宁越营(今甘洛县海棠镇)震塌都司衙署9间,营汛兵房62间,坍损25间;倒塌居民瓦草房71间,其余各塘汛卡房并多坍损。越巂城北十里天王杠“鲸鲵封处碑”地震碑折。清溪县过大渡河赴建昌(今西昌)桥道系通省大路,因地震山石坠压,多有阻塞坍坏。富林(今汉源富林镇)白岩岗、炒米岗巡哨楼地震倾圮。天全屋脊皆折;荥经、雅安、名山、邛崃、新津、双流等州县城垛房屋间有微损;彭县龙兴寺塔顶破裂;新都、德阳、广汉、资阳、资中、内江等房屋间有倾圮,资阳忠义场洞王沟地震崩塌;宜宾县高场青山玉皇寺千手观音随山体滑落,飞移自下。峨边、灌县、成都、彭山、乐山、洪雅、青神、马边、屏山、宜宾、叙永、纳溪、泸州、富顺、乐至、中江、遂宁、盐亭、安乐、三台、平武、营山、西充、仪陇、广安、邻水、岳池、渠县、大竹、江安、合江、江津、永川、綦江、璧山、荣昌、合川、重庆、涪陵、彭水、酉阳、秀山、黔江、西昌、会理以及贵州的威宁、永宁、镇远、遵义、赤水、黄平、睛隆、桐梓,湖南芷江、黔阳等均震。[2](图1)
二、水患灾害
本次地震,在沈边土司界内的老虎崖地方(今泸定县得妥乡对岸),大山摧崩壅塞大渡河之水,停蓄山间积九日,倒灌百余里。下游为清溪县过大渡河赴建昌大路,该处原野绵连,村堡相望。1786年6月10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丑刻,在强余震作用下,堵河大坝溃决,水头高十丈,奔腾疾下,势如山倒,坡麓平衍田庐荟萃之区,多遭漂没。[3]
关于地震水灾,沈边土司后代《余氏家谱》有这一样一段记载: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午时地震,房屋俱坍塌,并摩岗山压塞河流倒流,至大坝势若湖海。十五日丑刻,始冲开而去,将田地冲没大半”(参见蒲玉泰1986年调查《余氏家谱》记录)。
新出土的《铁庄庙碑》(见第78页照片)记载“乾隆五十一年,大限(陷)地动,山崩石立(裂),作山一皮(匹),今(金)洞子节(截)水九日,五月十四(五),鸡明(鸣)出水”。[注:今(金)洞子在泸定县加郡乡河口村。]
大渡河北岸清溪县境,冲没万工堰(今汉源万工乡境)、娃娃营(今汉源市荣乡境)、杨泗营(今汉源富林镇境)等塘汛、衙署、庐舍和田稼。冲走万工堰汛弁、衙署11间,兵房66间,部扎(公文档案)、甲仗、塘汛、卡房冲去无存;冲没万工堰等处居民瓦草房385户,淹毙兵民21人,受灾1297人。居民奔避山间,日食无资,其状十分悲惨。冲没娃娃营社仓一所,贮谷193石荡然无存。大田(今汉源大田歇马庙)、松坪(今汉源皇木松坪)二土司境冲走草房128间,淹毙23人,受灾378人。[4](图2)
大渡河南岸越巂厅境,冲没海螺坝(今汉源大树镇海螺)、马厂、桂皮罗(今汉源桂贤乡)、临河堡(今桂贤银政)、水打坝等处居民瓦草房317户,淹毙36人,受灾1343人。松林地(今石棉县先锋乡松林)、野猪坝二土司境冲去瓦草房470间,淹毙19人,受灾1170人。[5](图2)
沈边土司境,除冲塌房屋、淹毙人口外,受灾“番”民478人。[6]
大渡河下游的峨边厅(治峨边县南大堡乡)沿河的罗回(今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归化(今金口河区永和镇)、沙坪(今峨边县沙平镇)、万旋(今峨边县共和乡)等分溪场市一洗尽净。(图2)激流一个早晨即至嘉定(今乐山),浪头高数丈,如山崩轰行。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丽正门崩入二百余丈,城上惊观水势落江者不计其数。高出水面丈许的堵水铁牛亦随流而没。水至嘉定府城壅遏,沿河沟港水皆倒射,府江(岷江)亦逆水十里,民居亦多淹没。叙州(今宜宾市)、泸州以下山材房料壅蔽江面,同行筏排,舟船遇之,无不立覆,至湖北宜昌水势始渐平息。大渡河、岷江下游沿岸漂溺者以万家计。[7]
三、救灾及重建
这次地震和水患,给灾区藏、彝、汉等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灾民承受着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急需救助和安抚。为了减少损失,抚慰灾民,清廷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救灾和重建措施。
1.“上谕”抚恤和确估重建
地震、水患灾情,惊动了清朝最高层。乾隆帝在收到的四川总督第一个灾情奏折上,朱批“览奏俱悉”,“著即赏给”,“妥为之,俾受实惠”等。第四天,即以“上谕”内阁著四川总督详查抚恤:“此次打箭炉一带地震情形较重,该处系出藏南路要口,为官员、兵民聚集之地,所有城垣、衙署被震倒塌者,应即确估修理;至民间坍损房屋并伤毙人口,情殊可悯,著该督等即行详悉查明,照例分别抚恤;即土司若同被灾,亦当量为周恤”。[8]乾隆皇帝的朱批和“上谕”,成为此次地震、水患救灾及重建工作的最高原则和方针。
2.地方官员、驻兵将领详察灾情
灾区地处雅州府属打箭炉厅、清溪县和宁远府属越巂厅交界境内的藏、彝、汉民族杂居地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