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略说古羌-蜀人
作者:子 房
我们回过头来看前述那支带羊角的青铜爬龙柱形器会发现,那“烛龙”短而圆的身躯,与其纵目四羊角大头很不成比例,也不类众所熟知的曲虬浑长苍劲的龙的形象。因此,笔者以为这“烛龙”之身乃是蚕身。其实,这青铜爬龙柱形器乃集烛龙、羊、蚕等古羌—蜀族团于长达一两千年乃至两三千年以上的发生、发展史上曾拥有过的多种图腾于一体的复合图腾。
三、西北望岷山
位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古蜀人墓葬(已发现33座)也很奇怪:即一律朝西北30°~40°方向成坑。(三星堆的两个“祭礼坑”也是西北向35°。)这当是古羌—蜀人灵魂不死而溯迁徙路线返归故里观念的表现。三星堆社会居民的主体部分其实就是从川西高原的岷江河谷东南下的一支古羌人。岷山—岷江河谷应该说是古蜀先民的祖居地,也可以说是古蜀文明的一个主要发祥地。岷山—岷江河谷正好处于古蜀国王都三星堆的西北方向。《华阳国志·蜀志》说秦昭襄王时代的蜀守李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去岷山湔氐县视察,在“两山对如阙”叫做天彭阙的地方恍惚看见有许多鬼魂精灵络绎不绝地从成都平原方向经过这里,去到岷山深处。《蜀王本纪》也提到天彭阙鬼魂过往的情况。这说明,在古蜀人的认识里,湔氐县天彭阙(又称天彭门)是他们从人间返归天国的通口,是“送魂”的关口。
古蜀人魂牵梦绕的天国,就是给他们生命、哺育他们成长的岷山群峰与岷江水系。
2003年岁末,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营盘山濒临岷江的台地(位处龙门山主峰九顶山山脊)上曾传出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0年10月开始发掘),出土包括彩陶与染有朱砂石块在内的各类文化遗物近万件。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发现了多座墓葬及殉人坑;其中两具骸骨十分完整。考古工作者又在15万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探测到成千上万座规格各异的石棺墓,年代属春秋至战国时期。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营盘山遗址周围发现数十处年代大致接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包括距今6000年的波西遗址及距今4500年的沙乌都遗址。根据营盘山人殉头骨提供的相关数据,著名刑事相貌学专家、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完成了营盘山人殉头像复原图。审视赵先生的人殉头像复原图,其“申”字形脸庞与挺直的鼻梁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笔者由此生出猜想:营盘山文化居民当属古羌族群,它们与后来长期居住于成都平原的四川土著人在血缘上相通。这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营盘山彩陶与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的彩陶属同一类型。仅就彩陶而言,营盘山文化可以归入马家窑文化的范畴。当代考古研究已证明,马家窑文化居民属于古羌族系统。第二,从地理位置看,营盘山文化居民从岷江河谷的营盘山进入成都平原的彭州,即便步行也只需一两天的里程。第三,营盘山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甚至包括金沙遗址,它们在文化遗存方面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公布的营盘山陶人面像便与三星堆遗址及金沙遗址的部分铜人面像、金箔面具造型相近。第四,营盘山人殉与三星堆出土的大多数青铜人像似有一致的面部特征,即高直鼻梁。这在人种上应属北蒙古利亚小种族(与古代华北类型居民接近);依民族划分,则当归入古羌系统。
营盘山的发现或可证明,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岷江河谷,有许多依山傍水的高原坡地、平坝与草场,应是古人进行农耕与放牧牛羊的好地方。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与繁衍,形成长江上游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大型中心聚落群。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后,有可能是他们将中心逐渐南移,在成都平原建立起以三星堆—金沙—十二桥遗址为中心的文化聚落;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开创了古蜀人的成熟文明——三星堆—成都文明。(这一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不用说还大量地吸纳了黄河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甚至更远的西方域外文明。这已被三星堆—金沙考古所证明。)遗憾的是,这么一处极为重要的古羌—蜀人的大型文化遗址,竟毁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那次大地震中,令人扼腕太息。[10]
注释:
[1]《川西羌族:“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启示——访《〈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教授》,《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25日。
[2][9]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2页,第255页。
[3][4][6][7]参见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88页,第9页,第10页,第50~51页。
[5]邓廷良:《琼鸟与牦牛羌——兼谈图腾变迁的另一面》,《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8]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5页。
[10]参见《汶川巨震,文化遗产“很受伤”》,《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11日。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