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汉唐人的长寿意识(下)
作者:慧 绘
有唐一代国家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视、提倡与支持,远远超过汉代。那时,朝廷在中央设立尚药局、太医署。前者负责宫廷中的医药事务,后者负责国家的医政事务与医学教育。太医署有员三百余人。它不仅是负责全国卫生保健工作的“卫生部”,而且也是国家医科大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所医科大学。倘从唐初算起,它比西方最早的医科大学——意大利萨勒诺(Saleyno)医科大学(成立于公元884年)要早二百多年。不仅如此,它在组织机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比后者完备与进步。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朝在建立医事制度的同时,还对医科设置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在太医署内设医学和药学两部。医学为四科,包括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它们分别由各科博士执教,拥有统一的教材和相应的考试制度,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决定修业年限:内科七年,外科五年,五官四年,理疗三年。药学在京师设有药园300亩,由药园师分管,负责培养学生种药、采药、制剂和用药的知识及技能。
除中央太医署外,贞观三年(629年),唐朝还在各州府分设医学,拥有规模不等的教学机构,由各州府医药博士(开元元年即713年改称医学博士)与助教负责教学,并“掌州境巡疗”。当时,在遥远的西部边地沙州(治今敦煌市西)也设立有医学。
作为“贞观之治”主持者的唐太宗虽不懂医药,但对治病救人的医师十分尊重。他即位之初,即召见“药王”孙思邈,言“有道者诚可尊重”[1];又亲访百岁名医甄权,“视饮食,访逮其术”[2]。他还尊重医学。当他了解到“人之五藏皆近背”后,“遂诏罪人无得鞭背”[3],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
曾追随唐太宗多年的武则天,在当政时也很重视医学,注意对医方的收集整理。侍御医张文仲是医治风疾的高手;武则天获知后,便诏令征“集当时的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仍令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4]
唐朝比较重视全民医疗保健。皇帝每年都针对当时情况给药与民,以预防或治疗常见病和流行病。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还亲制开元《广济方》五卷,颁示天下,以示体恤民疾。
武周时期,唐朝在各州郡设立“养病坊”,又动员或支持佛教设立“悲田坊”与之呼应,以收养贫苦患者和老年无靠者。
与此相应,国家还注意提高医疗质量,为此曾颁布整肃医药的律令。[5]医药上的立法规定,使广大行医者加强了医疗责任,有效地防止了滥竽充数的庸医视人命如儿戏,相对地纯洁了当时的行医队伍,树立了新的医风医德。
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倡导,使得有唐一代的医药学硕果累累,名医辈出。永徽三年(652年),孙思邈撰成《备急千金要方》;30年后,又撰成《千金翼方》,以为前书的辅翼。孙思貌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6]他把保护人的生命的药方称为“千金方”,并冠以书名。两方(统称《千金方》)共载6500多个方剂,成为“集唐以前方剂的总汇”,被研究者誉为“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或称“我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打破过去医书将妇儿科内容殿后的成例,把“妇人方”3卷、“少小婴孺方”2卷列于各方之前。这是孙思邈对承担着人口繁衍沉重任务的妇女、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广大劳动妇女表达的深挚同情与崇高礼赞。
继孙思邈之后,王焘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撰写出又一部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计40卷,分作1104门,被视作在唐代惟一能与《千金要方》媲美的医学方书。在这部医学巨著里,王焘也专门辟章论述妇人病、小儿病并为之立方。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蜀中妇产科名医昝殷在成都完成了一部题为《产宝》的医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妇产科医学专著,分作52篇,刊有验方、效方378种。惜乎其书自宋以后,即告亡佚;而朝鲜金礼蒙等纂辑《医方类聚》引用《产宝》处方却多达三百余,已占原书90%以上。这说明《产宝》刊出后,不仅在中国深受医家青睐,而且还东渐朝鲜半岛,在异国他乡传播开来。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朝廷颁行了一部由政府组织、太医苏敬等22人合作编纂的《新修本草》。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它比西方第一部国家药典——《纽伦堡药典》的正式颁行要早出9个世纪。此前,我国古代相传的药典《神农本草》(成书于公元1—2世纪)只记载365种药;以后梁朝陶弘景增修后,也仅达730种(即《本草经集注》)。而这部《新修本草》共56卷,记载药物844种。是书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实物标本为依据绘形;同时详细介绍其产地、形态、性味、功效和主治,以便药工、药师和医家能正确地识别、采集、加工、使用。在我国药物学史上,药图篇幅超本草文字者,仅此一部。
该书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继承了《本草经集注》的成果,订正了其中对400余种药物解述的错讹。而该书在此基础上新增的114种药物,大部分是后来发现的,也有一些是从外国引进的,如安息香、龙脑、胡椒、诃子、郁金、茴香、阿魏等。另如所载用白锡、银箔、水银制的汞合金“银膏”补牙,有研究者认为其“显然是唐朝群众的发明创造”。它比欧洲使用此法(最早约在19世纪)早出1100多年。
《新修本草》的制定和颁行,体现了正在走向全盛的唐朝中央政权对普通民众疾苦的关注,对提高民间医疗水平的关注,对增强国民健康素质的关注。它一经问世,便立即被临床医生奉为用药圭臬,迅速传布国中,甚至传到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影响巨大。
此外,在唐朝中央政权的关怀下,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藏民族的医学水平提高很快。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部藏医典籍《门杰亲木》(汉译名《医药大全》)以及最早的一部藏医教学课本《敏吉村恰》(汉译名《无畏的武器》),便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形成的。在金城公主入藏后,又形成了另一部医书《门杰维给布》(汉译名《月王药诊》)。
到了公元8世纪下半叶,著名的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708—?)主持编写成一部藏医经典名著——《据悉》,汉译名称作《四部医典》。全书分四大部分,凡156章,24万字上下;全面论述藏医学的基本理论,记载藏医学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奠定了藏医学体系的坚实基础。该书与唐代内地的其他重要医著一样,闪耀着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光辉。其中大量篇幅,属于妇科、儿科以及卫生保健与养生的内容。其关照视点,也主要指向广大民众。
唐人的养生—长寿浪潮鼓澎期间,出现了一段令人亦悲亦喜的插曲,这就是炼丹术的嚣扬与火药的发明。而炼丹术的嚣扬则当远溯到秦皇、汉武时代对不死仙药的狂热寻求。
《史记·秦始皇本纪》两次(始皇二十八年及三十七年)提到秦始皇听齐人徐福之言,派他带童男童女数千入海寻仙、求仙药的故事。秦始皇抱病东巡琅琊,眼巴巴地等候着徐福所寻的长生不仙药,终未果,在返回咸阳的路上抱憾归天了。秦始皇还听信方士之言,于即位之初就耗费“六十万人积年之功”,在临潼骊山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陵宫,史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譬如说,他用水银汇成百川江河大海,设置机械使其灌输流动;又用人鱼(鲵鱼)的膏脂燃作灯烛,以为可以长期不灭,光照久远。秦始皇何以要以水银为伴?因为方士告诉他说,水银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升天之物。于是秦朝倾尽天下物力、财力采集当时极为珍贵的水银汇入一宫,酿成天人震怒,终致二世而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