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正定古建筑相关问题刍议
作者:贡俊录
三、图中的方塔很可能是隋文帝于龙藏寺
敕建的舍利塔
《五台山图》中镇州城衙署之东南方近城角处绘有一座三层方塔。塔最下部为四行砖砌基座,方形塔身建于基座上,各层上端均收刹,每层塔身底部环以朱栏,上部叠涩出檐,正面辟门。三层塔身顶部檐边饰山花蕉叶,中为覆钵,覆钵之上叠涩出檐,周边施山花蕉叶,正中起刹,上施相轮三重,顶冠宝珠(图二)。
前面已述,今县政府所在地即为唐代的镇州治所,其东南方的寺院有隆兴寺和天宁寺,而天宁寺塔为八角九级木塔,显然与图中所绘之塔不符。既然此塔与天宁寺无关,那就应与隆兴寺有关。
众所周知,隆兴寺是北宋初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在唐龙兴寺基址上铸造大悲菩萨、修建大悲宝阁而扩建为海内第一名刹的。追溯其始建年代,根据现立于寺内的隋龙藏寺碑碑文,可知是隋开皇六年(586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造的。隋文帝杨坚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北周龙潜时他曾得到印度高僧进献的一包舍利,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将来一定要在各地建塔安置供养,以佑国祚。登基后,隋文帝先后在全国113个州建塔安置舍利,建塔费用由全国各地募捐布施解决。仁寿二年(602年)三月,隋文帝敕时在京城延兴寺、籍贯恒州(今正定)的高僧灵达护送舍利前往恒州建塔安置,塔址选在龙藏寺内,月余而建成。
图中所示之塔,其平面布局是北魏至唐开元、天宝年间多见的方形塔,塔刹与建于隋大业六年(610年)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的塔刹结构相近。从文献记载、所处方位及其结构风格看,《五台山图》中唐镇州东南角的方塔很可能就是仁寿二年隋文帝颁诏于恒州龙藏寺所建的舍利塔。再者,现立于隆兴寺内的元至元元年(1335年)《皇元真定府龙兴寺重修大悲阁碑》中亦记:“……境内佛寺,莫大于龙兴。其基始创于隋,今寺内浮图,开皇旧址也。”看来,此舍利塔至元代尚存于隆兴寺内,这无疑从一个侧面确定了龙藏寺的位置及龙藏寺与隆兴寺的渊源关系。
四、关于唐自觉禅师所建城西
大悲寺及大悲阁
提起驰名中外的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供奉的全国最高大的宋代铜铸大悲菩萨的铸制缘起,必然要谈及原位于正定城西的唐代大悲寺,因为这尊铜铸大菩萨原本是大悲寺所供之主尊。此寺系唐大历三年(768年)由自觉禅师创建的。据宋赞宁《高僧传·唐镇州大悲寺自觉禅师传》云:“释自觉,博陵望都人,先礼本部开元寺,至德二年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大历元年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二年五月天大旱,恒阳节度张忠志(李宝臣)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觉及虔恪启告龙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长告足。张帅归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如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像端严,眼臂全俱。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西山大寺是欤。”然而100多年后,这尊铜铸菩萨像在罹受五代后晋、契丹犯界的战乱和后周世宗毁铜铸钱的两次劫难后,由善男信女补塑成了一尊泥菩萨。北宋开宝二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兵伐北汉,闰五月驾还,驻跸镇州。他久闻镇州铜菩萨极有灵应,即到大悲寺礼佛,在得知像毁之际莲座有字曰“遇显即毁,遇宋即兴”时,龙颜大悦,遂敕令于城中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开宝四年(971年)七月兴工,第二年十一月铜佛像及大悲阁落成。正是由于今隆兴寺与大悲寺的渊源?熏所以大悲寺虽早已无存,但却时常被正定人们所谈起。
对于唐大悲寺菩萨的形象,人们大概能够想像得出,但对覆护佛像的唐大悲寺大悲阁的样子却难以得知。可喜的是,《五台山图》“河北道镇州”图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位于城西的大悲阁的外观。此阁为面阔三间的木结构三重楼阁,建于五层砖砌的台基上,台基正中铺墁龟背纹坡道。每层均为三开间,明间辟门,次间设窗,二、三层施平座栏杆。三层出檐之上中置覆钵,其上叠涩出檐,檐边为山花蕉叶,正中覆钵上立刹,相轮、宝盖、宝珠以刹杆贯穿,顶端完全同塔刹结构。此种式样的建筑应该是印度覆钵式塔与我国高层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图三)。其旁榜题为“镇州城西大悲阁”。
另外,前引《唐镇州大悲寺自觉禅师传》记大悲寺位置“今西山大寺是欤”,这很容易会被误认为寺址是在正定西部今鹿泉境内的山区。根据此图所绘出的大悲阁的准确位置,可以肯定,唐大悲寺即在今正定城外西侧不远处。
梁思成先生在评价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时说:“壁画中所画建筑物,比例大多忠实。”[11]可见画师们坚实的功底和认真求实的态度。“河北道镇州”作为《五台山图》之一隅,所绘几处古建筑只不过是敦煌壁画中众多古建筑之一斑,但却提供了系列建筑式样在演变过程中的实例。尤其是让我们看到了正定这座“古代建筑博物馆”中较现存最古的唐代开元寺钟楼更早的建筑式样,为正定古建筑发展序列增添了重要的图像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
————————
[1]《旧唐书》卷39,《新唐书》卷39。
[2]《新唐书·地理志三》卷38,《新唐书·地理志》卷3。
[3]《旧五代史·杜威传》卷109。
[4]郭开兴:《文物勘辨四则》,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编《古圃》第2期。
[5][6][9]宿白:《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图”》,《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5期。
[7][11]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载《梁思成文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11期。
[10]郭开兴:《正定景观建设溯源》,载政协正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正定文史资料》第一辑。
(作者单位:正定县文物保护研究所)
〔责任编辑:许潞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