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典型象征符号——陈列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月老”
作者:李 鑫 刘德发
四、典型象征符号的锤炼
多种艺术设计中典型符号的发现和锤炼是在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中完成的。在陈列展览艺术设计中,通过体味内涵各异的历史遗存物,物象的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经由我们的感官认知而集中起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抽象的深化,物象每一部分特征的综合开始在头脑中清晰而具体地浮现,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逐渐达到自由的境界。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正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而典型象征符号的发掘和提炼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典型象征符号的锤炼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交织着符号认知及提炼的基本原则,揭示出艺术设计中象征符号的演绎规律。首先,从历史资料中发掘和筛选典型象征符号,这也是保证艺术抽象和创作主观符合于客观,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基本法则。当一个陈列展览的主题确定时,内容设计人员往往会围绕主题收罗尽可能多的历史证物和证言,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得主题突显,历史面目明朗而真实。进一步地,形式设计人员往往要求精益求精,在众多的符号中筛选出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最符合艺术创造气质的象征符号,从而将精心论证的主题定格在真、善、美的高度。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象征符号的真实性、典型性。
其次,合理的链接与组合会让“原生态”的象征符号更加醒目,标识和象征的意味更加浓厚。如殷商时,人们习惯在青铜器物上刻画饕餮纹饰,这个极具夸张色彩的饕餮纹便是个“四不象”的组合怪物。还有中华龙纹饰,神奇变幻极具象征意味,它同样也是多种生物肢体的组合符号。
再次,融合与升华是典型象征符号锤炼的高级阶段,也是日常生活中全新符号创造的常用手法。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符号日新月异,有的似曾相识,有的闻所未闻,这些全新的创造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追根溯源,它们同样是深厚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芽苞,是原有文化象征符号的融合与升华。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拟采用的“中国印”会徽,它从大量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象征符号,实在应归功于该符号对中华文化象征意韵的融合。
博物馆丰富的藏品,陈列展览中知名度颇高的典型器物,符号性极强的典型纹饰和图案,这些具体实在的物象为形式设计的艺术再加工提供了材料和源泉。肩负弘扬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责任的博物馆艺术工作者,只要充分了解和感悟典型象征符号的意义和价值,一定会生产出形质兼备、人民群众满意的陈列展览来。
[1]苏东海:《博物馆物论》,《中国博物馆》2005年1期。
[2]温海平:《营造神秘——谈〈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艺术总体设计》,《文物春秋》2000年4期。
[3]见《中国文物报》2005年6月10日《遗产周刊》第131期。
[4]温海平:《〈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形式设计的几点探索》,载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编《谛听陈列艺术脚步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周晓庆:《关于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几点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1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