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新出唐李进忠墓志考释

作者:陈 静 马小青




  【关键词】唐代;墓志;藩镇;昭义军;折冲府
  【摘要】唐李进忠墓志是新出材料,志主作为昭义军的中级军官,其志文为研究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及藩镇的军队组织体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志文中所保存下来的古村名也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最珍贵的是,此墓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史籍上未见记载的折冲府——源府,是对唐代折冲府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邯郸市邯山区马庄乡张庄桥村私人收藏有唐代墓志一合,志首行题“大唐昭义军马军将虞侯仁勇校尉试泽州源府折冲故李公墓志并序”。志石呈长方形,长43.5厘米,宽39厘米,志文楷书;志盖顶的长、宽均为20厘米,篆书。除个别字残缺外,志文基本保存完整。为研究方便,兹将志文移录如下:
  大唐昭义军马军将虞侯、仁勇校尉、试泽州源府折冲、故李公墓志并序
  公本陇西人,吴汉左丞相之遐胤,至今轩冕相继,不可具述。曾祖讳元挺,孝廉登科,皇任州录事参军,终其考秩。祖讳良,任州刺史衙官。已(以)上两代,坟营(茔)寄在武安县界莒村。列考讳超荣,任天雄军十将,卜葬于临县西北五里邢固村东南。公讳进忠,十将之长子,幼怀勇略,当年从戎,机谋著声,元戎录用。元和中,成德军独迷天路,紊乱近邻,准诏讨除,升奖杰俊。公壮志愤激,卓然军前,请效死节,敢当突刃,为国竭诚,主将推之,万师欢悦,殄灭凶党,境界无虞。奉诏酬功,累叙前职,历其效用。公少失怙恃,春秋感思,追慕先灵,恨乖启欢,遂卜其兆。鬼神备迁,孝道名彰,廉使擢次。公恪于务,敏于指挥,脚足误伤,祸风降至,经旬灸疗,痛哉无征,于大中五年五月廿二日谢世于临县官营之第。有子惠琛一人,失于天荫,五内崩摧,号诉几巡,卜穴安厝,遂于大中六年五月廿四日迁窆于县城西南五里。虑山平谷满,城邑改新,刊石吊文,以安千古,词曰:英杰李君,壮年名立。六旬有一,误伤祸集。少小从军,交锋先入。横灾憾灭,孤霜□□。
  此墓志的志主是李进忠,生前官至“昭义军马军将虞侯、仁勇校尉、试泽州源府折冲”。据志文可知,李进忠祖籍陇西,曾祖李元挺任州录事参军,祖父李良任州刺史衙官,父亲李超荣任天雄军十将,可谓是军旅之家。从其入葬的时间和地点看,此墓志应为唐代后期昭义军的中级军官李进忠的墓志。
  此墓志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涉及到政治事件,又涉及到府兵制度;既涉及到官号,又涉及到历史地理,透露的新信息比较多,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就其内涵从以下四个方面浅析如下。
  第一,此墓志反应了昭义军平叛成德军的史实,志文记录李进忠的中心事件和主要功绩是讨除成德军叛乱。关于成德军的叛乱,史籍上虽有记载,但不详细,此志文恰恰补充了史籍之缺,为研究成德镇与昭义镇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唐中央政府的关系提供了佐证。关于成德镇,《新唐书》卷66《方镇三》记载:“成德节度设置于代宗宝应元年,治恒州,领定、易、赵、深四州;贞元元年,成德军节度增领德、棣二州。”[1]成德镇是河朔三镇之一,其势力逐步扩大,形成相对独立的亲党集团,是典型的割据型藩镇。成德军在元和年间的叛乱共有两次,一次是在元和四年(809年),一次是在元和十年(815年)。
  关于成德军的第一次叛乱,《旧唐书》卷14《宪宗本纪》记载:“元和四年冬十月……诏:‘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顷在苫庐,潜窥戎镇。而内外以事君之礼,叛而必诛;分土之仪,专则有辟……况德、棣本非成德所管,昌朝又是承宗懿亲,俾抚近邻,斯诚厚泽,外虽两镇,内是一家。而承宗象恭怀奸,肖貌稔恶,欺裴武于得位之后,囚昌朝于授命之中。加以表疏之间,悖慢斯甚,义士之所兴叹,天地之所不容。恭行天诛,盖示朝典,承宗在身官爵,并以削夺。’”[2]由此可以看出,唐政府讨除王承宗是因为其“欺裴武于得位之后,囚昌朝于授命之中”。王承宗为什么要“欺裴武”、“囚昌朝”呢?同卷记载:“元和四年九月……以德州刺史薛昌朝检校左常侍,充保信军节度、德棣等州观察使。昌朝,薛嵩之子,婚于王氏,时为德州刺史。朝廷以承宗难制,乃割二州为节度,以授昌朝。制才下,承宗以兵虏昌朝归镇州。”[3]可见,德、棣二州本来是归成德军节制的,元和四年(809年),唐中央政府为了削弱成德镇势力,将这两州从成德镇分割出去,归薛昌朝节度,王承宗却不听节制,反而将薛昌朝虏到镇州,因而招来唐廷的“讨除”。
  关于成德军的第二次叛乱,其导火索是王承宗阻止朝廷征淮西,派人杀死支持征讨淮西的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后又纵兵骚扰、掠夺西边的幽、沧、定州,三镇皆苦之。《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六月……镇州节度使王承宗遣盗夜伏于靖安坊,刺宰相武元衡,死之;又遣盗于通化坊刺御史中丞裴度,伤首而免。是日,京城大骇……庚戌,神策将士王士则、王士平以盗名上言,且言王承宗所使,乃捕得张晏等八人诛之。”[4]同卷记载:“十一月戊辰,诏出内库缯绢五十五万匹供军。乙亥,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太子少保。戊寅,盗焚献陵寝宫。诏发振武兵二千,会义武军以讨王承宗。”[5]这一次,王承宗因指使张晏等八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侵扰附近的州镇而遭到唐政府的讨除。
  志文中所记“元和中”的叛乱究竟是元和四年还是元和十年呢?我们可联系志文中给出的时间信息做一推算。根据志文,李进忠卒于“大中五年(851年)五月廿二日”,享年“六旬有一”,可以推算出他应该生于贞元六年(790年)。元和四年李进忠19岁,元和十年25岁,志文云其“当年从戎”,故他在19岁和25岁时都有可能参加镇压叛乱的战斗。关于第一次平叛,《旧唐书》这样记载:以神策左军中尉吐突承璀为镇州行营招讨处置等使,以龙武将军赵万敌为神策先锋将,内官宋惟澄、曹进玉、马朝江等为行营馆驿粮料等使。京兆尹许孟容与谏官面论,征伐大事,不可以内官为将帅,补阙独孤郁其言激切。诏旨只改处置为宣慰,犹存招讨之名。己丑,诏军进讨。”[6]《旧唐书·张孝忠传》:“四年,王承宗叛,诏河东、河中、振武三镇之师,合义武军,为恒州北道招讨。”[7]以上参加讨伐的队伍中都没有昭义军的番号,笔者也未在史籍中找到昭义军直接参加元和四年讨除成德军的记载,所以李进忠参与第一次平叛行动的可能性应该排除。关于成德军的第二次叛乱,《旧唐书·郗士美传》记载:“及朝廷讨王承宗,士美遣兵马使王献领劲兵一万为先锋。献凶恶恃乱,逗挠不进,遽令召至,数其罪斩之。下令曰:‘敢后出者斩!’士美亲鼓之。兵既合,而贼军大败,下三营,环柏乡,屡以捷闻。”[8]郗士美当时任昭义军节度使,他率领昭义镇先锋军参加了征讨成德军的军事行动,且颇有战绩,成德军这一次叛乱的原因也与志文中提到的“独迷天路,紊乱近邻”相吻合。志文中提到“壮志愤激,卓然军前,请效死节,敢当突刃”,说明李进忠可能作为“敢死队”、“先锋”参加了这次行动,与史籍的记述大致吻合。故笔者初步推定,志主参加的是第二次平叛王承宗的战斗。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昭义军与唐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昭义军设置于大历元年(766年),治潞州,领泽州、邢州、州、磁州,相对来说是倾向唐廷、并受中央政府节制的。《旧唐书·李晟传》记载:“建中二年,魏博田悦反,将兵围临、邢州,诏以晟为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救临。”[9]可见,昭义军除了讨除成德军外,还曾奉唐中央的命令平叛魏博田悦的叛乱。昭义、成德、魏博三镇治所相邻,犬牙交错,冲突摩擦不断,《新唐书·杜佑传》有“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10]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唐代后期各藩镇之间关系不睦、冲突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藩镇势力庞大,长期把持地方军政、财政,以致不听节制,与中央对抗,造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关系紧张。但昭义镇与其它藩镇不同,曾为牵制魏博、成德两镇势力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唐廷牵制魏博、成德两镇的桥头堡。此墓志不但是昭义军参与平叛成德军叛乱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证实元和年间昭义军与唐中央关系紧密的新材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