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

作者:田淑华 赵晓光 王月华




  滦平镇西北的北李营川内亦有一岔路烽燧,将长城城体与牛河西岸的烽燧联系起来。此路烽燧是由石洞沟脑长城城体起,沿石洞子沟、刘营子沟到北李营附近,向西越过山梁,于东营村顺川而下,与滦平镇后营子村的北山烽燧联为一体。此段长城延续15公里,有石洞沟、正北沟、北杨树沟门、后山尖、下河东梁、双庙、双栅子、东营、北李营等9座烽燧。
  两路烽燧在滦平县大屯乡兴洲河(丰宁境内称牛河) 谷合为一路。河西岸山脊上横亘着汉代长城,至龙潭沟沿线分布着龙潭沟、大黑沟、李栅子、东大梁、北沟等5座长城外烽燧,与长城城体上的烽燧遥相呼应。兴洲河西侧长城东北端有一座烽燧,与河对岸的小西沟烽燧隔河相望,自此顺河而下到兴洲小城子,沿河岸分布呈环绕之势。此段长约15公里,有烽燧12座,依次为小西沟、窝头山、大崖头、下窝铺、大歪脖沟、四棱山、皇上山、大庙沟梁尖、小河梁、转山子、小城子南山、营房西山烽燧。这条路线北连丰宁凤山古城,南接兴洲小城子古城,与牛河烽燧紧密相关。
  兴洲河流至大屯乡政府驻地,折为西东走向,直到张百湾镇。此段长约8公里,沿兴洲河两岸分布有窑上北山、锅底山、山嘴梁、头道梁4座烽燧。张百湾镇兴洲河与滦河交汇处有两路烽燧,一路顺滦河呈西东走向;另一路由东北方向的伊逊河向西南过伊逊梁,在金钩屯乡接滦河,沿河与兴洲河流域的烽燧连为一体。伊逊梁一线的烽燧分布稀疏,伊逊河入滦河后的一段分布密集。从伊逊梁东北的半砬子向西南延续25公里至山前,有烽燧15座:由半砬子烽燧向西为梁底下烽燧,伊逊梁中间偏南的倒秀坡上为上店子烽燧,西侧梁下为下店子烽燧,跨滦河有间隔较长的金沟屯烽燧,过二道沟后为并立的金马沟1、2号烽燧,及碾子沟烽燧、下营烽燧、西大洼烽燧、山梁烽燧,向东为柳台烽燧,过滦河为曹家窝铺烽燧,再顺河而下至山前烽燧。在伊逊河、兴洲河、滦河的交汇处有王帽山烽燧,是联系附近各路烽燧的交汇点,西连兴洲河流域,北接滦河流域,向东则继续沿滦河主流分布。从张百湾到周营子附近延伸13公里,从西向东依次为盘龙寺、周台子、北砬子、大老虎沟、周营子、下洼子等6座烽燧。自此向东分布情况待查。
  滦平县境东部烽燧为北南走向,北接隆化县韩麻营冷水头烽燧,南至滦平县西地乡白庙村的白庙烽燧,途经哈叭沁,在闫庄附近接伊逊河流域烽燧,然后沿伊逊河水流方向延伸,此段有烽燧20个,延程达40余公里。北起冷水头烽燧,跨隆化、滦平两县交界,与位于海拔1063.7米高山顶部的白草洼烽燧相对峙。冷水头往南依次是三家1号、2号烽燧,上哈1号、2号烽燧,及樱程门、郭家营、道沟门、炮台山、小营、瓦房梁、崔台、韩营、四泉庄、白庙烽燧;冷水头向西有半砬子烽燧与伊逊梁一路烽燧相接。在滦平县辖域东南部的常山峪乡、付营子乡、陈栅子乡,另有一条烽燧呈东西走向,间隔较远,由西向东依次为三道梁南山口烽燧、草帽山梁烽燧。
  
  (三)隆化县境内:
  隆化县汉代长城西端与丰宁满族自治县化吉营乡北梁烽燧相接,自郭家屯镇头道洼南烽燧起,沿滦河上游南兆营川由西向东分布,间隔多在1~3公里之间,延续25公里 ,从西至东有头道洼南、头道洼东、北台子、黄家窝铺、八达罕沟、北兆营、盆窑、西窝铺、下窝铺等9座烽燧。下窝铺烽燧与郭家屯西烽燧相接,后又分为三路:第一路从郭家屯镇向南进入大北沟川,经瓦房村,越大北梁进入丰宁县境,此段约8公里,有郭家屯南、瓦房村、大北梁等3座烽燧。第二路由郭家屯西烽燧向北跨滦河,到西屯烽燧。西屯烽燧处于滦河与小滦河交汇之处,西屯村东北过小滦河有二道营汉代城址,城址东约150米的山脊上有一段长约5公里的长城墙体。其西北部由二道营烽燧起,沿山脊向东南延伸到陈家沟南山,因跨沟川,此处近百米无遗迹。从陈家沟南山山脊到滦河北岸的罗卜沟自然村,有陈家沟烽燧、罗卜沟烽燧。第三路基本沿袭长城的总体走向,从郭家屯二道窝铺烽燧向东北方向的碱房乡,沿途有盘道沟烽燧、缸窑沟烽燧、榆树底烽燧,跨鱼亮北沟接燕子窝烽燧,而后有营房烽燧、碱房烽燧至边梁烽燧。边梁烽燧向东约300米与碱房古城址隔河相望,跨老虎沟川约1公里即为西窝铺烽燧和转山沟烽燧。长城从敖包梁烽燧出碱房乡入步古沟镇,跨步古沟川到下土城子烽燧,再东南有城子古城址。然后过马连道烽燧入西阿超乡,自西向东分别有杨家窝铺、南山根、西阿超烽燧。西阿超烽燧北约1公里有西阿超古城址。这一段共有17座烽燧,延续38公里。
  过西阿超烽燧入步古沟镇。此路沿伊玛图河两岸由北向南分布,依次为东阿超烽燧、步古沟烽燧,到拱营烽燧入白虎沟乡,循伊玛图河走向,为蛤蟆梁、白虎沟、南道沟、栅子和冰沟烽燧。自冰沟烽燧进入八达营乡,由南北走向渐变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相继有下牛录、哈巴气儿、白云山和康家营烽燧,进入蓝旗营镇后依次是下营子、龙头砬子、西头营烽燧,再进入隆化镇。这一路有烽燧15座,延续约60公里。
  沿伊玛图河到隆化镇山嘴村入伊逊河线烽燧,于此处又分为两路:一路在两河交汇处的山嘴村顺伊玛图河南行,延续里程约14公里,有烽燧4座,依次为山嘴村、二道营、三道营、菠菜沟烽燧。另一路沿伊逊河上行,有西岸的西沟门烽燧和西沟门北烽燧,跨伊逊河有墨海沟西、东烽燧,线路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依次有伊玛图沟南山烽燧、伊玛图沟上营子烽燧。然后出隆化镇入韩麻营镇,自于家窝铺、马厂沟、爬虎堂子烽燧到十八里汰烽燧,接武烈河上游的兴隆河川,顺河川而下为韩麻营、铁匠沟、马虎沟烽燧。进入中关镇之后,有樱桃沟、转山子烽燧和汉代长城隆化段的东端于家山烽燧。沿线有烽燧16座,全程45公里。由此长城进入承德县境。
  自韩麻营镇十八里汰村牌岔子烽燧起,顺德吉沟川越荞麦梁,经冷水头南行,自北向南有烽燧6座,依次为牌岔子、德吉沟、荞麦梁、冷水头西、冷水头南和交界碑烽燧,延续约14公里。在隆化县境内太平庄满族乡太平庄村北约800 米处,有两座并列的烽燧,分别为太平庄东、西烽燧。这两座烽燧游离于其他烽燧分布线之外,东西相距约50米。
  
  (四)承德县境内:
  承德县境内的汉代长城由35座烽燧和一段长约10公里的墙体组成。其走向呈西南至东北,沿头沟川上行,由隆化县中关镇于家山烽燧起,东跨武烈河进入承德县头沟镇头块地村。该村与隆化县中关镇前中关村隔河相望,是四河(武烈河、鹦鹉河、玉带河、兴隆河)、五川(石洞川、鹦鹉川、头沟川、武烈川、茅沟川)汇合地,地形特殊,地理位置重要。从西南端头块地村北约300米处的小梁顶烽燧起,沿玉带河北岸呈西东走向有烽燧4座,依次为东梁头、北梁头、后梁顶、北沟门烽燧。自北沟门东南约2公里,过玉带河为瓦房村烽燧,近烽燧处有汉代城址一座。自玉带河东岸起,烽燧线路呈南北走向,依次为瓦房烽燧和平房村炮楼山烽燧,跨玉带河为道河村王子坟烽燧,向北约2公里为汤泉村汤山烽燧,转向东与汤山烽燧隔河相对是碱厂烽燧,继续向东约2公里,过玉带河为大孤山烽燧。出头沟镇入三家乡,在大孤山东约2公里为转角房村,有老爷庙南山烽燧。自转角房村起,烽燧变为南北走向,有陕西营、老虎沟烽燧。再东北约1公里为河北村五家自然村,有西山烽燧,转东约1公里为五家河北烽燧,向东南过玉带河为五家河南烽燧。自此逆河北上,为三家、西兴、敖包梁和西梁头烽燧。再偏东北向有北梁顶、头道河、寿王坟烽燧。至此长城进入七老图山区。此线长约45公里,有烽燧25座。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