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华表渊源考

作者:王守栋




  [关键词]华表;石柱;历史渊源;考证
  [摘 要]华表作为首都北京的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 华表最早的雏形,可上溯至远古传说时代尧立的“诽谤之本,随着历史的演进,其用料、外形及象征意义逐步演化,成为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之一。
  
  现存文献对华表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史记-文帝本纪》载:文帝“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按《史记》集解和索隐的解释,“诽谤之木”即华表的最早雏形。
  关于华表的起源,《史记》集解:“服虔曰:‘尧作之。’”索隐:“尸子云:‘尧立诽谤之木。’”其他文献亦有记载,如《淮南子·主术训》:“舜立诽谤之木。”《古今注·问答释义第八》:“尧设诽谤之木。”《太平广记》卷241谄佞三:“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以上《史记》集解、索隐和《古今注》称华表在尧时始设,而《淮南子》和《太平广记》则说是舜时所立,但不管是尧还是舜,华表起源于上古时代并无疑义。华表起源于尧舜,为夏商周三代所继承,而秦代为禁绝臣民讥讽朝政,以示皇帝至高无上,下令废除华表。《史记》集解:“(华表)至秦去之,今乃复施也。”《古今注》亦称:“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两则史料都说明秦曾废除华表,汉代加以恢复,并为以后历代所继承。
  
  华表的作用,一是所谓“诽谤之木”,此为华表最原始的象征意义,表示王者纳谏,广开言路。如《史记》集解:“所以书政治之愆失也。”索隐:“虑政有阙失,使书于木。”淮南子》:“书其善恶于华表木也。”191二是作为路标,《古今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三是作为装饰,汉代以后,华表纳谏、路标的作用逐步淡化,从而演化为一种雕刻装饰,如《史记》索隐:“……后代因以为饰。”
  关于华表的形制,根据《史记》三家注的描述,早期华表的形状应该是一根直立的木柱,顶端贯以呈交叉状的两根横木(图一)。如《史记》集解:“……桥梁交午柱头。”索隐:“……一纵一横为午,谓以木贯表柱四出。”文中“桥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桥梁,而是指钉在柱头的交叉横木。《古今注》:“(华表)形似桔槔。”更形象地说明了华表的形制。自汉代以后,华表形制有两方面变化:
  其一,华表柱头、柱身出现了雕饰的动物及花纹。晋干宝《搜神记》云:“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这里所说华表柱上的鹤为道人丁令威所化,实属荒诞,但它说明当时华表顶端已出现了雕饰的鹤。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3“龙华寺”条说,洛水上有浮桥名“永桥”,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风皇(凤凰),似欲冲天势”㈣,说明华表上刻有凤凰图案。唐朝诗人杜甫“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刘禹锡“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等诗句,亦说明华表顶上雕饰有白鹤。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华表上确雕饰有白鹤。华表上的雕饰除仙鹤、凤凰等神鸟外,更多的是象征威严的神兽,最常见的是辟邪和犼,现存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华表上,大多雕有这两种传说中的神兽。
  其二,华表的质地从木质逐渐改为石质。汉代以后,华表作为一种装饰,型趋于精美,用料趋于坚固,石质华表逐步取代木质华表。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然则墓前石人、石兽、石柱之属,自汉代而有之矣。”石柱就是石质华表。现存东汉、南北朝及唐、宋、明、清时期的华表均为石质。
  华表安放的位置,一是立于皇宫门外,象征王者纳谏。如《史记》索隐:“……宫外桥梁头四植木是也。”华表立于宫门外,自上古一直延续至明清。二是立于通衢大道。《古今注》:“大路交衢悉施焉。”三是立于墓地。汉代以来,华表开始立于墓地。《汉书·淮南王传》记载:西汉文帝八年,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事情败露,刘长杀人灭口,把主谋开章杀死,葬于肥陵邑,“树表其上,日‘开章死,埋此下’”。这里所说的“表”即华表。《汉书·原涉传》亦载:汉哀帝时,游侠原涉扩大先父坟墓的规模,“买地开道,立表”。从现有资料来看,东汉时期墓前华表广泛流行,多用石质,又称为石柱。据《水经注》记载,东汉桂阳太守赵越、弘农太守张伯雅、安邑长尹俭等人的墓前均设有神道石柱,作为墓前神道的标志。
  关于华表的名称,《史记》索隐有如下解释:“木贯柱四出名桓,陈楚俗桓声近和,又云和表,则华与和又相讹也。”《汉书·伊赏传》:“‘射垣木之表。’注曰:‘盼遂案:垣当为桓,形之误也。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汉、魏名日桓表,亦日和表。’”由此可知,华表最初称“桓表”;后因“桓”音与“和”音相近,又称“和表”;“和”又与“华”音相近,又称之为“华表”,并遂逐渐成为最通俗的称谓。
  
  二
  
  明代以前的历代宫殿多毁于战火,立于宫前的华表也未能幸免,因而现存明代以前的华表多为墓表。现存最早的华表是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琅砑相刘君墓柱和北京石景山出土的东汉幽州书佐秦君石柱。刘君墓柱和秦君石柱形制、结构、雕饰基本相似。柱身圆形,雕刻隐陷直刳棱纹(又称瓜棱形直纹、瓦楞纹),柱身接近柱头处有方形石额,上刻“汉琅玡相刘君之神道’字样。石额下面浮雕双螭,再下饰垂莲(又称覆莲)绕柱一周,与隐陷直刳棱纹相接。整个石柱造型别致,雕刻精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华表作为建筑雕刻艺术趋于成熟,呈现出南北不同的风格。北方以河北省定兴县的北齐义慈惠华表为代表,南方以江苏南京的南朝萧景墓华表为代表。
  义慈惠华表是一个墓地的标志,约建于北齐天统三年至武平元年间(567~570年),所以也被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图二)。石柱用石灰石累叠而成,通高6.65米,分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柱头由柱顶和柱盖组成,柱顶是三间小佛殿,坐落在一块方石状柱盖上。佛殿虽很小,但相当精致,各部分都按当时建筑的实际比例缩制,可视为当时建筑的一个实例。柱身呈八棱柱状,上细下粗。柱身上方接近柱盖处凿有长方形柱额,柱额上刻“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全文共3400余字,记述了自北魏孝昌元年至永安元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颂文虽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所写,但它却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情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柱座由上部的覆莲环座和下面的两层方台组成。义慈惠华表设计精美,雕刻细腻,是北朝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南朝华表以南京萧景墓华表、丹阳市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华表和句容市萧绩墓华表最为著名,南京尧化门外太平村萧景墓前的华表保存最为完好。
  萧景墓前华表原为两根,东西对称而立,现仅存西柱(图三)。柱高6.50米,柱围2.45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