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史前时期的玉蝉

作者:穆朝娜




  肖家屋脊W6∶10,蝉额部尖突,目似桃形。胸部有两条凸棱,腹与翼间以凹槽分开。翼尖向上和向外弯翘,尾向上翘。在胸部两侧有与背面垂直相通的隧孔。长2.45厘米,翼尖间距1.9厘米,厚0.75厘米(图三,8)。
  肖家屋脊W6∶43,蝉形很小,头尾向正面弯弧。额部微前突,双目近似长方形。胸部较宽,微鼓,以平行凸线与双翼相隔。双翼收合,其间露出腹和尾。长1.4厘米,宽0.85厘米,厚0.3厘米(图三,6)。
  罗家柏岭T14②∶4,体较厚,胸部若宽带状,双翅窄长。长2.65厘米,宽0.95厘米(图三,7)。
  Ec型 蝉体由头、胸和仅在尾部区分开来的腹、翼组成。共5件,均出自湖北荆州肖家屋脊[18]。
  肖家屋脊W6∶61,头部呈三角形,双目较小。蝉身略加雕琢,区分出胸、腹和双翼。长2.2厘米,宽1.4厘米(图三,9)。
  肖家屋脊W17∶2,雕于一块弓形玉片上,两头薄,中间厚。蝉额向前尖突,双目近方形。胸部剔地隐起三道横凸棱,腹与双翼由两个凹槽区分开来。从腹部左侧向右侧单向钻一小孔。长2.05厘米,胸部宽1.1厘米(图三,10)。
  
  肖家屋脊AT1215①∶1,蝉体近方形,头部前端为弧形,表示蝉额,双目似果核形。头胸之间以一道凹槽区分。翼尖上翘,并向两侧弯,两翼间露出尾尖。长2厘米,头宽1.7厘米,背厚0.65厘米(图四,1)。
  肖家屋脊AT1601①∶3,头前部突出,额呈瓣状,目为长方形。胸部微鼓,腹翼不分,仅在后尾处有两个小豁口,表现出尾部,翼尖略上翘和外撇。长3.1厘米,头端最宽2.2厘米,最厚0.8厘米(图四,2)。
  肖家屋脊AT1115②∶5,头前部突出,额呈瓣状,目为方形。胸部琢出五道平行阳线,翼尖向侧弯。长2厘米,头宽0.8厘米,背厚0.4厘米(图四,3)。
  Ed型 蝉体由头部、胸部和微微区分的双翼组成,未琢出腹部。胸部一般呈宽带状,两侧内弧。头部与胸部多以一道凹槽相隔,少数为一道或数道平行阳线。双翼的翼尖略外翘,少数外翘较明显。共16件,其中肖家屋脊出土11件[19],枣林岗出土2件[20],钟祥六合3件[21]。
  肖家屋脊W6∶40,双目近方形,额部微前突。胸部剔地隐起呈宽带状,胸与头部之间琢磨成凹槽。双翼与胸部接合处若台状,双翼间以一半圆形豁口分开。长2.5厘米,尾端宽1.6厘米,厚0.45厘米(图四,4)。肖家屋脊W25∶4、W25∶5、W6∶44、W17∶1、W17∶8与W6∶40的造型如出一辙,唯前3件均钻有二孔。
  肖家屋脊AT1213②∶1,双目呈方形,额部向前尖突。胸部与头部和双翼之间各以一道凹槽区分,翼尖略外撇。长2.5厘米,尾端宽1.1厘米,中间厚0.4厘米(图四,5)。肖家屋脊AT1216②:1与之相似。
  肖家屋脊W7∶2,雕于一块扁圆形柱玉上,背面光素。胸部较宽,中间以一条凹槽分为两节,翼尖略圆。长2厘米,头宽1.1厘米,厚0.9厘米(图五,1)。
  肖家屋脊W90∶12,雕于一块向反面弧曲的玉片上。双目近方形,尾端略内凹,翼尖圆钝外翘。头部与尾部各有一孔。长1.8厘米,翼尾宽1.6厘米,厚0.25厘米(图四,6)。肖家屋脊W90∶8与之相似,唯一孔在额部,另一孔在左翼部。
  
  枣林岗M8∶6,双目圆形,胸部明显,双翼外翘。蝉的头部与尾部各有一孔。长2.1厘米,宽1.9厘米,厚0.6厘米(图四,7)。
  枣林岗M31∶1,额部向前尖突,右眼残,左眼圆形。胸部的上缘和下缘各有三条凸线,双翼向外略展。长2.15厘米,宽1.5厘米,厚0.6厘米(图四,8)。
  钟祥六合W12∶2,双目似瓜子形,胸部以两道凸线与其它部分隔开,双翼外翘明显。蝉的头部和尾部各有一孔。长3.2厘米(图五,2)。据简报称,该遗址还出土2件与之形制相同的玉蝉,但未发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暂纳入此型。
  Ee型 蝉体琢磨极简单,头部与胸部一般没有明显界线,或仅在两侧刻出凹槽,给人一种尚未完成的感觉。共7件,其中肖家屋脊4件[22],枣林岗3件[23]。
  肖家屋脊W6∶42,双目心形,头部与胸部以两侧的凹槽区分,胸部与双翼之间形成上下台面(图五,3)。肖家屋脊W6∶13和H97∶1与之极相似。
  肖家屋脊W6∶52,双目近方形,头部与胸部以一凹槽隔开,胸部与双翼的凹槽仅限于两侧(图五,4)。
  枣林岗M37∶2,双目圆形,胸与双翼之间有一条阳线作分隔。尾部有一小豁口,以别两翼。蝉的头部与尾部各有一孔。长2厘米,翼尾宽0.9厘米,厚0.3厘米(图五,5)。
  枣林岗M37∶3,双目瓜子形,胸与双翼间分界明显,形成上下台面。胸部两侧有对钻小孔。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0.9厘米(图五,6)。枣林岗M1∶3与之相似。
  另外,罗家柏岭有一件无图文资料[24],枣林岗M31∶4残破严重[25],无法归入上述型式。
  
  
  二、玉蝉的分布与区域特点
  
  本文对玉蝉的分布和区域特点的讨论基于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科学的出土资料。由于相关资料在发表时的种种不理想状况,本文的有关讨论只具有相对意义。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史前玉器遗存大致可分成六大地区:北方地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黄河中上游地区(陕、甘、晋、豫等省)、海岱地区(山东全境,豫东、苏北、皖北等)、长江下游地区(浙、皖等地)、长江中游地区(鄂、湘)和华南地区(闽、粤等地)[26]。就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看,史前玉蝉见于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以长江中游地区的出土数量最多,其它地区尚未见报道。就出土地点的数量来看,内蒙古3处(那斯台、他拉宝力格、白音长汗),辽宁1处(牛河梁),浙江1处(反山),江苏1处(张陵山),湖北4处(罗家柏岭、肖家屋脊、钟祥六合和枣林岗)。在辽东半岛的后洼遗址发现一件滑石制成的蝉形坠饰,已残,作长条圆柱形。头部刻出嘴,坠孔为眼,腹身残存数条平行线表示腹节。残长2.8厘米,厚1厘米(图五,7)[27]。
  从玉蝉的类型划分可以看出,史前时期的玉蝉包括五种类型,有些类型又可划分出亚型和若干式。其中A型蝉目前仅见于内蒙古地区,B、C型蝉见于内蒙古和辽宁地区。就现有出土资料来说,这两个地区的玉蝉具有立雕的特点,蝉的造型简单,着重表现带有腹节的浑圆腹部和圆翘的尾尖。B型蝉突出对眼睛和浑圆腹部的表现。C型没有琢磨出双目。一般有数量不等的穿孔。D型蝉见于浙江和江苏,片雕,整体若三角形,以阴线刻划头、胸、翼和腹的轮廓,线条简练,背面平整,有切割痕或清晰的弧形磨痕,有穿孔。E型蝉见于湖北一带,主要出土于以玉器随葬为主要特征的瓮棺葬。E型蝉整体若长方形,片雕,纹饰以减地阳纹为突出特点,根据写实程度又分为五型。Ea型极写实,完整地表现了背面观时蝉的形象:双目突出作椭圆形、桃形或近方形,额前突出若瓣状或尖突状,带卷云纹饰的隆起的中胸和带X隆起的后胸,带腹节的腹部和有细脉的双翼等。Eb型与Ea型的区别在于未琢磨出卷云纹、双翼的细脉和腹部的腹节。Ec型对腹部和双翼的表现趋向于抽象化。Ed型未琢出腹部。Ee型极具抽象特点,唯形似而已。
  
  三、玉蝉的年代与发展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史前时期玉蝉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蝉属于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在兴隆洼文化系统中处于较晚的发展阶段。白音长汗遗址有两个C14年代数据:距今6950±85年,树轮校正7215±110年;距今7400±100年,树轮校正超过7000年[28]。此时的玉蝉体型相对较大,极具写意风格,雕琢粗略简约,并有两面对钻而成的圆孔,似为佩饰。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