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河北第一博物院及其出版的刊物

作者:马冬青 任海燕




  【关键词】河北第一博物院;《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摘 要】河北第一博物院的前身是由严智怡等人筹建、于1923年正式开馆的天津博物院, 1928年改称河北第一博物院。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河北第一博物院克服重重困难艰难维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仅收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和动植物标本,还出版了《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为后来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河北第一博物院是河北早期历史上以收集、展览和保管自然与人类文化遗物为主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博物院,是全国较早成立并延续至解放后的博物院之一,并且曾创办《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为后人留下了一批难得的资料。其创始人严智怡、华学涑等一批不为人所熟知的文博前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用辛勤的汗水默默耕耘,用激情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书写下一段辉煌的岁月。博物院的创立,不仅使各类珍贵文物及动植物标本得以保护、流传下来,同时更为文物的收集、展览以及专业刊物的出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工作,使当时的国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于辅助当时的学校教育,提高国人素质,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历史沿革
  
  20世纪初期,当时的直隶首府天津曾建有一座隶属于实业厅的直隶商品陈列所。作为天津最早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陈列所新式的展品设置曾让人眼前一亮,但兴办几年后,呆板的理念和多年如一日的展品陈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时任直隶商品陈列所所长的严智怡及其同事华学涑等都认识到有必要建立一座教育型博物馆,以便把服务的对象从实业界扩展到全体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严智怡,字持约,天津人,早年曾留学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历任直隶实业司科长、商品陈列所所长、直隶实业厅厅长、河北省政府委员及教育厅厅长等职。1914~1915年,严智怡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考察了美国的博物馆,对陈列内容和技术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搜集了美洲印第安人的风俗文化,作为民俗学材料准备用于创办博物院。他在《直隶观会丛编》序言中写道:“人苦不自知闭户,以目空一世,及出与世界相接,始知其前此之狂陋。……将来中国的发展必定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正是由于以严智怡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理念,并付诸实践,积极奔走参与,才促成了河北早期博物院的诞生与成长。
  严智怡从巴拿马博览会回来后,适逢省长公署教育科科长李琴湘和商品陈列所学者华学涑等亦在筹划成立博物院,双方不谋而合。1916年2月,由教育科、天津劝学所和省立各学校联合发出创办天津博物院的倡议,经请示省署批准,由商品陈列所代为筹备,开办费由省立各学校提供本校年经费的百分之二,日常费用则由省立各学校按月各供本校经费的百分之一。4月,天津博物院筹备处在商品陈列所成立,并定于次年的10月10日借用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内的旧学会处会场召开成立大会。此时的博物院筹备处只有包括严智怡、华学涑在内的工作人员五六个人,其中陆辛农、李贯三负责对外征集、调查、登记等具体事务。后来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加,陆续又增添了几位新职员。
  1917年,严智怡升任直隶实业厅厅长。9月,一场大水淹没天津,河北公园里的旧学会处住满了难民,博物院只好延期开幕。
  1918年初,筹备处召开茶话会,商议博物院开馆事宜。3月,在严智怡等的奔走呼吁下,经请示省公署,将位于天津总站东的旧劝业道署房屋(今北宁公园内)划归筹备处,交博物院使用,从而确定了博物院最初的办公地址。严智怡一面派人修理破旧不堪的房屋,一面着手开馆前的准备。 1918年的6月,河北公园一带的难民陆续搬出避难所,博物院的预展终于得以在天津首次亮相。
  1920年10月,华学涑被实业厅任命为天津博物院筹备处主任。1922年,厘定了博物院的规章制度及董事会简章,并呈省长公署备案。9月24日,董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大会,通过博物院及董事会简章,公推严智怡为院长,华学涑为副院长,同时还选举了常务董事9人。
  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正式开馆。之后曾与法国巴黎博物院和英国皇家博物院交换过图书,开始了与国外同行的交流。
  1924~1928年间,政变迭起,战乱频仍,博物院所处之地屡遭纷扰,加之各学校和实业厅属各机关单位资助的经费多有拖欠,博物院的业务工作基本陷于停顿状态。1928年6月,国民政府平定河北,博物院的日常工作才得以继续。7月,由已任河北省政府委员的严智怡提议并会议通过,天津博物院改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图一),保留董事制度,每月由省库划拨经费367元给博物院使用。
  
  1929年,严智怡改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不久由于继续让学校出资支持博物院遭弹劾而辞去厅长之职。同年冬,博物院请部分驻军迁出,腾空一部分房屋布置陈列,于1930年1月恢复展览。在1930年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严智怡再次当选为院长,姚彤章为副院长,并选出董事7人。
  1931年3月,博物院函请河北省教育厅、天津市教育局并各学校,提出恢复经费补助旧案,之后博物院的业务有所发展,并开始发行定期刊物。1933年7月,严智怡连任院长。1934年,河北第一博物院更名为河北博物院。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战火很快烧到天津,8月初,侵华日军占领河北博物院,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惨淡经营24年的河北博物院被摧毁殆尽。时任院长姚彤章、董事俞品三、赵信臣等收拾残局,于1939年11月在宙纬路原河务局旧址内重建博物院,但因文物大量被毁,只得借展品展出,其规模、质量大不如前。1940年,院长姚彤章去世后,伪天津市政府强行接管博物院,1941年改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博物院,成为日伪粉饰太平的工具,再未开放。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博物院由河北省教育厅接收,派画家靳宝砚任馆长,改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馆,直至解放。
  1950年,在旧有博物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博物馆。1952年,与天津市第二博物馆(前身为1925年成立的天津广智馆)和天津市立艺术馆(前身为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术馆)三馆合并,成立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2004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建立了占地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900平方米的现代化的天津博物馆。
  
  二、业务活动
  
  河北早期博物院的日常业务工作与今并无太大差别,主要有各类遗物的调查征集、登记收藏、陈列展出和宣传等。
  博物院很早便注意到考古调查的重要性。筹备处成立之前,严智怡和华学涑等就已经开始了文物的调查征集工作,借1913年进行全省实业大调查之机,将有关文物、古迹等项目列入调查征集范围,为日后建立博物院奠定了藏品基础。1916年筹备处成立后,在社会各界和文物爱好者的广泛支持下,到1918年初的近两年时间里,共征集和收藏自然标本1400余件,古代文物2300余件。
  1920年,河北巨鹿曾出土不少宋代遗物,博物院当即派李详耆、张厚璜到现场收集文物。次年再派李详耆从河北内丘征集到金代石狮子两具。到1923年正式开幕时,博物院已拥有各类藏品3万多件。
  1934年9-12月间,严智怡还利用巡查省政之便,实地考察文物古迹,分别到过河北的定兴、涿县、良乡、三河、易县、涞水、徐水、井陉、平山、灵寿、正定、赞皇、新乐、定县等14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