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隋唐时期幽州弘业寺藏舍利史事考
作者:盛会莲
心”[9]。窦抗于何时起任幽州总管,史书阙载,但在仁寿二年前后任幽州总管者应是燕荣。史载燕荣在突厥寇边时,被任用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10]。继其后为幽州总管的元弘嗣传亦载:开皇二十年,元弘嗣“转幽州总管长史。于时燕荣为总管”。燕荣之卒年,史载仁寿三年“八月壬申,上柱国、检校幽州总管、落丛郡公燕荣以罪伏诛”[11]。是知,燕荣在开皇年间出任幽州总管,至仁寿三年八月伏诛,其间的仁寿二年,窦抗不可能出任幽州总管。显然,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将窦抗记作隋仁寿二年负责收藏舍利的幽州总管应是一个纰漏。
会昌年间《重藏舍利记》对舍利初藏的记载明显不是仁寿二年的舍利收藏情况,而是对仁寿四年幽州所藏舍利的记录。隋仁寿四年佛诞日,文帝曾颁舍利于30个州,幽州有幸在其中。舍利的收藏地是幽州智泉寺,该寺的沿革,碑记记载得较为详细,该寺早已无存。此次负责收藏舍利的幽州总管是窦抗,应该无甚疑问。
三
据上引两碑文记载,舍利收藏于两寺木塔后,经过了230多年,至唐太和八年,二佛寺及塔同遭火焚。随后,又赶上唐武宗灭佛,即会昌五年秋七月,武宗下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其上都、东都两街请留十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观。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12]至是年八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堤、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13]幽州时为上州,值此废寺汰僧的乱世,舍利未能重新收藏。
唐宣宗继位后,下令重修破落佛寺。会昌六年五月,宣宗下令在上都两街所留寺外,各“更添置八所”[14]。至大中元年闰三月,宣宗复下敕曰:“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15]幽州亦响应此次复兴佛教的号召,在修葺旧寺时,在原塔基下发现了舍利石函。据会昌年间《重藏舍利记》载,重藏时间为会昌六年九月,当时任幽州总管的是清河公。据《旧唐书·武宗本纪》载:“(会昌)二年春正月丙申朔,以抚王纮为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节度大使。以雄武军使张绛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幽州左司马,知两使留后,仍赐名仲武。”[16]八月,“以张仲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封兰陵郡王,充回纥东面招讨使。”[17]至大中三年五月,“幽州节度使、检校司徒、平章事张仲武卒,三军以其子直方知留后事。”[18]是知,在会昌二年至大中三年五月,任幽州节度使者为张仲武。所以,遵宣宗诏令负责此次幽州佛寺修葺事宜的清河公应是张仲武。对发现的舍利石函,张仲武下令“晓示人天,溥令供施”,并“迁藏于悯忠寺多宝塔下”。这一次,仁寿舍利被移地移寺收藏。会昌年间《重藏舍利记》记事至此结束,景福年间《重藏舍利记》还记载了舍利的二次重藏。
33年后的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因值火灾及幽燕之地裁汰僧侣事后,幽州进行了一些崇佛活动。碑记载此次崇佛活动的负责人是陇西令公大王。考诸史籍,其时任幽州节度者是李可举。史载:唐乾符四年五月,“以幽州节度副使、权知兵马事李可举检校左散骑常侍、幽州大都督府左司马,充幽州兵马留后。”[19]至光启元年六月,“李可举举室登楼自焚而死,全忠自称留后。”[20]是知,在中和二年至光启元年,任幽州兵马留后者为李可举,则中和二年幽州崇佛的主导者当然非李可举莫属。他在悯忠寺以自己的俸禄修造了观音阁,此阁成为后继者收藏舍利的所在。
至景福元年六月,进行了第二次舍利重藏活动,时任幽州节度者为李匡威。史载:光启二年八月,“幽州节度使李全忠卒,三军立其子匡威为留后”[21]。至景福二年春,匡威弟匡筹“据城自为节度”[22]。他在奏请唐昭宗许可后,主持将舍利从多宝塔基下移出,盛函供奉于观音阁中。其移藏盛况及过程,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有详细记载,如前所引。此碑至今犹存。现存法源寺悯忠阁西山墙上的法源八咏刻石,其中一咏即是翁方纲咏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的。
————————
[1]《全隋文》卷22王劭《舍利感应记别录》,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4页。
[2]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8《隋京师仁觉寺释宝岩传三三》,乾隆版大藏经第499函第6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5页。
[3]同[1],第248~249页。
[4]参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法源寺》第51页《重藏(下转68页)
(上接37页)
舍利记》说明,法源寺流通处1981年5月印。
[5]《全唐文》卷920南叙《悯忠寺重藏舍利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252页。
[6]同[4],参第49页《悯忠寺重藏舍利记》说明。
[7]同[5],卷987阙名《重藏舍利记》,第4529页。
[8]《隋书》卷39《列传四·窦荣定子抗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151页。
[9]《资治通鉴》卷180,中华书局,1956年,第5611页。[10]同[8],卷74《燕荣传》,第1695页。
[11]同[8],卷2,第52页。《资治通鉴》卷179第5598页的记载略同。
[12]《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
年,第604~605页。
[13]同[12],第606页。
[14]同[12],卷18下《宣宗本纪》,第615页。
[15]同[12],第617页。
[16]同[12],第589页。
[17]同[12],第592页。
[18]同[14],第622页。
[19][20]同[12],卷19下《僖宗本纪》,第700页。
[21]同[19],第725页。
[22]同[12],卷180《李全忠传》,第4382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