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隋唐时期幽州弘业寺藏舍利史事考

作者:盛会莲




  【关键词】隋唐时期;幽州;弘业寺;舍利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现存北京法源寺的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和已佚的会昌年间《重藏舍利记》碑录文,并结合《全隋文》、《全唐文》及相关史籍的记载,对隋仁寿二年幽州弘业寺所藏舍利的收藏史事进行了考察,订证了碑记所载内容的疏失,厘清了两方《重藏舍利记》碑所记史事。
  
  隋代曾进行过几次政府命令性的舍利收藏活动,其中仁寿二年(602年)文帝下令全国51个州收藏舍利,幽州在这51个州中。以下对此次幽州的舍利收藏情况进行考述。
  
  一
  
  据史籍记载,因幼承庭训,长于寺庙,并得智仙神尼躬自抚育及预言称帝,隋文帝称帝后笃信佛教。他在位期间,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舍利收藏活动,其中仁寿二年舍利收藏活动的直接诱因是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向隋王朝请舍利回国供奉之事,此事在隋仁寿元年。史载:“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诏于京师大兴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旦发焉。是时天色澄明,气和风静,宝舆幡幢,香花音乐,种种供养,弥遍街衢。道俗士女,不知其几千万亿,服章行位,从容有序。上柱国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从至寺,设无遮大会礼忏焉。有青雀狎于众内,或抽佩刀,掷以布施,当人丛而下,都无所伤。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1]从引文知,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请舍利回国供奉,隋文帝不仅应允了三国使者的请求,还对此事特为重视,“诏于京师大兴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奉送三国使者及舍利出发,其仪式更是隆重。送走三国使者及其所请舍利后,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遂诏令天下51州建立灵塔,供奉舍利,并对这一活动的规格和日程做了安排。
  舍利由都城长安分别送往这51个州,负责往幽州送舍利者为释宝岩。《续高僧传》载:“释宝岩,幽州人,……住京下仁觉寺,守道自娱,无事交厚。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本州弘业寺,即元魏孝文之所造也,旧号光林,依峰带涧,面势高敞。”[2]接到文帝诏书后,51个州便认真进行了舍利的奉迎及收藏。幽州执行这次舍利收藏活动的情况,由本州所上奏表可以获悉。史载:“幽州表云:三月二十六日于弘业寺安置舍利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一日,起斋行道。至三日亥时,舍利前焚香供养,灯光照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舆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自旦及辰,函石现文,仿佛像有菩萨,光彩粉藻。又似众仙,其间鸟兽林木诸状,不惑者众,实难详审。其有文理,照显分明,今画图奉进。”[3]从引文可知,此次舍利收藏的具体步骤是:仁寿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将舍利石函安置在弘业寺,“始磨两面,以水洗之”。至四月一日,起斋行道供奉舍利。至八日,舍利入函。其日程安排一如隋文帝诏令的规定。
  幽州此次安置舍利的弘业寺即今北京市宣武区的天宁寺。考天宁寺的历史沿革,寺院建于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原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曾一度改名弘业寺。这与前引《续高僧传》对弘业寺历史的追溯相符。唐开元年间又改名天王寺,金大定年间改名大万安禅寺。寺庙在元末数度毁于兵火,原寺院建筑几近无存。明初重修,宣德年间改名为天宁寺,正统年间又改名为万寿戒坛,清代复称天宁寺。《全隋文》和《续高僧传》成书时间距舍利收藏时间较近,对舍利收藏情况的记载应该可信。
  隋代收藏舍利的五层大木塔现已无存,但在今房山区有一座弘业寺塔基,据《房山县志》载:“在县西三里高阜上,按今塔已圮。土人呼其地曰塔岗,盖弘业寺塔也。”该塔基于1985年在房山城关街道洪寺村西发现,现存高1米,周围有辽代勾纹砖。该塔基时代被断为辽代,应与隋代的弘业寺及其舍利收藏塔没有多少关系。
  
  二
  
  有两方《重藏舍利记》刻石与此次收藏的舍利有关,其中唐景福元年(892年)《重藏舍利记》刻石现存北京法源寺,碑刻原嵌于悯忠台东壁,现被移置台内。该碑文亦收入《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钦定日下旧闻考》、《金石补录》、《北平法源寺沿革考》等书中[4],《全唐文》也收录了该碑文,题作:南叙《悯忠寺重藏舍利记》。碑文开篇也记载了此次舍利收藏活动的大致情况,现将全文转录于下:
  兹舍利者,昔隋文帝潜龙日,有梵僧自印土至,授舍利一瓶曰:“此释迦佛遗形耳,檀越可为主。”洎登宝位,年号开皇,至廿年改仁寿。至仁寿二年壬戌正月,敕天下大州一百处建舍利塔。时幽州节制窦抗,创造五层大木塔,饰以金碧,扃舍利于其下。
  至大唐文宗皇帝太和八年甲寅,经二百卅三年,天火焚塔。迩后五六年间,武皇乃(阙一字)释教。至宣宗初登宝位,岁在丙寅,敕修废蓝,将兴畚(阙一字)得石函于故基下。时旌麾清河公,晓示人天,溥令供施,迁藏于悯忠寺多宝塔下。复经卅三载,中和二年岁在壬寅,又值火灾延悯忠寺,楼台俱烬。旋遇燕(阙一字)陶汰空侣,不期年陇西令公大王大庇生灵,巨崇像设,舍己禄俸,造观音阁,横壮妙丽,逾于旧贯。寺僧复严,陈力化导,塑观音像。当景福壬子年,佥欲迁舍利于阁内,乃陈辞上渎,请发封壤,上许之。即是年六月,徒侣云萃,各竭其诚,尘曜灵,香坌人手。未淹食顷,俄逢巨函,缝印香泥,记镌贞石。繇是撤其盖,发其缄,舍利光芒,异香郁烈。寻录状捧金函诣子东门上献,旌幢中权后营,皆澡(阙一字)沐心,通宵瞻礼,重沓施,复还本寺。显示城隍道俗,(阙一字)黄金瓶如麦量,内藏一粒,仁寿舍利也。二粒在塔(阙一字)内,又二粒在小金合子内,又九十粒如银粟状,在琉璃瓶内,玉环二发七综金铜棺椁异香钗钏等。今又有二粒舍利,光彩甚莹,在银结条琉璃瓶内。即故临坛大德明鉴,平甘随身供养,临终授弟子迁忍,今同收函内,矧夫圣日久殁,遗形尚留,为福人天,坚固不坏。幸遇王臣信重,正法兴隆,同于宝坊,载礼金骨。而今而后,何年更逢?匪独人心浇,抑亦时侵末法。重于此,观音像前,谷变陵摧,犹凭刊石。记曰: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中有宝阁,横云虚。阁有巨像,观音圣躯。当像之前,缄于舍利。外石函封,内金函。填以异香,杂以珍器。用记岁年,景福壬子。[5]
  另一方为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的《重藏舍利记》,碑石久佚,原亦藏法源寺。《帝京景物略》、《春明梦余录》、《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钦定日下旧闻考》、《金石补录》、《寰宇访碑录》、《畿辅通志》、《北平法源寺沿革考》和《全唐文》等书著录了碑文[6]。该碑所记会昌年间舍利重藏情况与上引景福年间《重藏舍利记》的相应部分大体相同,但前半部分对原藏的记载与景福年间碑刻的记载有明显差别,以下引录原文进行比照探讨:
  舍利本大隋仁寿四年甲子岁,幽州刺史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即子城东门东百余步大衢之北面也。原寺后魏元象元年戊午岁幽州刺史尉苌命造,遂号尉使君寺,后改为智泉寺。至大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又改为龙兴寺。太和甲寅岁八月二十日夜,忽风雨暴至,灾火延寺,浮图灵庙,飒为烟烬。洎会昌乙丑岁,大法沦坠,佛寺废毁。时节制司空清河张公,准敕于封管八州内寺留一所,僧限十人。越明年,有制再崇释教,僧添二十。置胜果寺,度尼三十人。秋八月二十一日,因板筑,于废寺火烧浮图下得石函宝瓶舍利六粒,及异香、玉环、银等物。伏遇司空固护释门,殷诚修敬,仍送悯忠寺供养。士庶瞻礼,至九月二十八日,藏之多宝塔下。[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