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谈刘胜墓帷幄的复原
作者:赵卫平
【摘要】刘胜墓出土的一套鎏金铜帐构,在《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做了帷帐的复原,本文就其尺寸以及帐架拆装迁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重新做了复原设计,以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结果。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众多随葬品中有两副帷帐,其木质结构及纤维质帷幕皆已朽烂,仅存散乱的铜质帐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科研及技术人员对这两副帷帐进行了基本复原,在《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以下简称《报告》)中有详尽的描述,为研究汉代帷帐的形制和构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原器物号为1∶4181的铜质鎏金帐具,复原后为五脊四阿式顶的长方形帷帐架(图一)。笔者对《报告》中这一帐具复原后的尺寸、帐顶的稳固性以及帐架拆卸后的迁移问题等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
一、帐架的复原设计
这套帐具的铜质构件在工艺上采用凹槽叠压扣合、承插、折叠及销孔固定等不同的连接方式,既便于经常的拆装,又不失牢固,因此折射出设计者的理念,即制作出随时可以移动的房屋。原《报告》即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做的帷帐复原,但没有详述复原过程。笔者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对帐具重新做了复原设计(图二)。下面将复原过程分三步作详细叙述。
1、长方体帐架
帐架由地、立柱、枋木(图二,1-3)组成。前后地用2个地折叠构件(图二,12;图三)将3根截面为4.3×3.2厘米的方木连接而成,两端连接底座构件中凹槽向下的部分(图二,13;图四,2)。两侧地用1个地折叠构件连接2根方木,两端各固定底座构件中凹槽向上部分(图四,3)。前后地可折叠为3截,两侧地可折叠为2截。立柱4根,每根立柱为两截,中间由承插构件(图二,14;图五)连接,两端分别装入立柱上端(图二,15;图六,2)和下端底座构件(图四,1)。立柱截面直径3.2厘米。枋木的设置与地基本相同,只是顶角构件(图二,17;图六,1)应用了榫头套合的结构。枋木截面4.1×3.2厘米。
帐架的安装由地开始,前后地端头的底座构件凹槽与两侧地端头的底座构件凹槽叠压扣合,4根立柱下端构件的锥台形插头分别插入底座构件的圆孔中。枋木的连接与底座相同,长短边上下对应,由顶角构件套合连接,组成四边形的框架,顶角构件的圆孔分别纳入4个立柱上端构件的锥台形插头,一个长方体的帐架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另外斜撑两端构件(图二,18)固定在斜撑圆木两端,用来连接立柱与枋木,形成三角支撑(图二,4),使帐架更加稳固。
2、五脊四阿式帐顶
帐顶由正脊、垂脊、椽木(图二,5-7)组成。正脊较粗,截面呈倒“凸”字形,两端各固定一个筒形三通脊端构件(图二,19;图七,1)。垂脊4根,上粗下细,分三段,上段截面为五边形,中段为椭圆形,下段为圆形,三段以折叠式构件(图二,20)连接。垂脊上端插入正脊两端脊端构件的支筒中,以销钉固定,下端装接垂脊前端构件,搭在帐架四角顶角构件的斜坡凹槽处。二垂脊与正脊间有21度俯角,两垂脊间夹角近90度。
3、垂柱的连接结构
垂柱是帐架与帐顶的连接中枢,由垂柱、连接衡木、人字形斜撑(图二,8-10)组成。垂柱2根,截面为圆形,长度与帐顶的举高相等,上端有垂柱顶端构件(插头上有横销;图二,23;图七,2)插入脊端构件底面椭圆形两头带方槽的插孔中,下端装接垂柱柱头构件(图二,24;图八,2)。柱头侧面有4个对称插孔,1个为长方形,3个为椭圆形两端带方槽,用来连接衡木。衡木6根,一端以插头(图八,1)插入柱头构件的孔中旋转连接,另一端以搭接构件嵌入枋木折叠构件的孔中(图二,25;图三,2),使垂柱与前、后、外侧枋木连接。人字形斜撑为两根方木,两端有斜撑顶端构件(图二,26)和可插入垂柱柱头方形孔的构件(图八,3)。这样,垂柱柱头内侧连接两斜撑,斜撑顶部构件的榫头嵌入正脊中部,形成正脊、垂柱和斜撑的三角形固定,斜撑与垂柱的夹角为57.5度。至此,长方形五脊四阿式帐架搭设完成(图九)。
这套帷帐铜构件精巧华丽,做工考究,许多构件上有不同的铭刻,是连接构件时找位的记号。尤其是4个立柱构件,不仅具有连接和支撑的功能,还将地、枋木在底座构件和顶角构件上的连接锁定。底座构件的凹槽扣合和顶角构件的插头套合,充分考虑了底座构件的承重和顶角构件连接后的牢固性,足见设计者构思巧妙,技艺高超。
二、关于帐架复原的讨论
从《报告》中帐架复原图可见,报告人认为构成帐架主体的地、枋木、立柱的每个木质单位不等长。而笔者认为每截的长度应该相等(以下简称一个单位),因为长度统一利于帐架收拢时摆放整齐,便于捆扎或入箱,以最大限度减小包装体积,适于搬运迁移。如果此种认识不谬,帐架长、宽、高的比例关系应该是3∶2∶2。
这些构件出于刘胜墓中室中部,通过对《报告》中中室器物分布图的观察,帐构的位置比较散乱,有些构件在图中很难找到,帐架的尺寸无法测定。但笔者注意到,在中区的两侧各有一排水沟,两沟间距360厘米,帷帐的尺寸应小于这个尺度。从实际情况考虑,帷帐的最大长度上限可定为300厘米,而长度的下限通过估测也可大致确定。测量得知,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厘米,减去多余的部分,其身高应不低于175厘米。刘胜是王者,大腹便便,走路定是挺胸抬头,经常进出帷帐,作为门头的枋木和帐内垂柱头的下沿高度至少应在180厘米以上。与枋木高度有直接关系的是立柱,要想达到枋木下沿180厘米的高度,就要加上顶角构件吃进的立柱上端构件插头的长度,以及立柱中段承插构件插头的长度,即180+3.3+6.7=190厘米。有了立柱的长度,按笔者所设想的帐架长、宽、高之比为3∶2∶2,那么长=3/2×190=285厘米,应是帐架长度的下限。由此得出帷帐的长度在285~300厘米之间。与《报告》中帷帐长261厘米、地面至枋木的高159厘米有较大出入。
有了帷帐的长度,再根据长、宽、高的比例关系,就可以算出帐架的宽和高。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长度暂定为300厘米(即一个单位等于100厘米),宽为2/3×300=200(厘米),高为2/3×300-6.7(插头的长度)=193.3(厘米),得到长300厘米、宽200厘米、高193.3厘米的帐架尺寸的约数。
我们再来看帐顶,由于两垂脊间夹角约为90度,而且两垂脊长度相等,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原理,两垂脊与侧面枋木形成一个45度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图一○,1)。侧面枋木长即帐架的宽为200厘米,由此可计算出垂脊长=sin45°×200=141.4(厘米)。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的原理,四个垂脊的长度均为141.4厘米(不包括脊端构件伸出顶角外侧的长度)。
假设在两垂脊的夹角向侧面枋木引一条垂直的平分线(假设为a),将枋木一分为二,又形成一个45度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a=1/2侧面枋木长=100厘米。按《报告》中描述脊端构件俯角为21度(正视复原图测得其俯角为30度,应是绘图有误),也就是说两垂脊形成的平面与前后枋木间呈21度夹角,这样垂柱与a构成直角三角形(图一○,2)。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可算出帐顶的举高(设为b)为40.3厘米,垂柱与外侧枋木的距离(设为c)为93.6厘米。并由此推算出正脊的长度:帐架长-垂柱头到外侧枋木的距离×2+垂柱至脊端距离×2=300-93.6×2+4.5×2=121.8厘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