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东周燕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下)
作者:胡传耸
另外,樋口隆康认为,朝鲜接受了中国辽宁地区的青铜文化,并有所变更,创造了自己的青铜文化,而日本则从朝鲜半岛引进了青铜文化并有所取舍,图七,3所示之广形戈即为对朝鲜青铜文化改造而来的器物。辛庄头M30的年代相当于战国晚期,而且从其出土随葬品以及墓葬规模来看,应当属于战国时期燕国高级贵族的墓葬,同墓所出金银器风格异于同期东北地区的金银器,而显示了与内蒙古乃至更西地区的匈奴系统金银器极其相似的风格。从其他出土随葬品来看,暂时看不出与东北乃至更东的朝鲜半岛有什么联系,那么断然将辛庄头M30这件戈的来源归于来自东方的朝鲜半岛,显然有些草率。
自春秋至战国,燕文化与周边考古文化显示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东北地区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见到少量燕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战国中晚期燕国势力深入今内蒙古东南和辽宁大部分地区时,也受到当地既存文化的轻微影响。玉皇庙文化与燕文化毗邻,自春秋至战国中期,二者之间多见相似文化因素,显示了其密切联系。浑源李峪铜器群中燕式铜器占有相当比例。春秋、战国时期鲜虞中山国文化在青铜器、建筑、货币等方面均显示了与燕文化的密切联系。燕文化中常见齐文化因素的存在,与文献所载燕、齐关系符合。综合而论,东周燕文化既有对周边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吸收,也反过来影响了周边考古学文化。
————————
[39] 见清·王先谦撰、吕苏生补释:《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中“郭嵩焘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页。
[40][4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载《考古学集刊》第5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41]吴磬军、刘德彪:《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半瓦当纹饰初步分析》,《文物春秋》2005年5期。
[42]a.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1期;b.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
[44]文启明:《河北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墓》,《文物》1986年6期。
[45]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91~993页。
[46][51]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3年。
[47]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 张光明:《齐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
[49]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A248齐侯敦,科学出版社,1962年。关于陈说,转引自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注48,见[46]。
[50]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 ,1984年。
[52]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30页。
[53]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6期。
[54] 孟昭林:《河北省涞水县永乐村发现一批战国铜、陶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2期。
[55]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5年2期。
[56] 邸和顺、吴环露:《河北省抚宁县邴各庄出土战国遗物》,《考古》1995年8期。
[5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10期。
[58]李元章:《山东栖霞县大丁家村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5年11期。
[59] 田广金、郭素新:《阿鲁财登发现的金银器》,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45页图二,4。
[60]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
[61]石永士:《燕国的衡制》,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
[6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238页。
[63] 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第25~28页。
[64]同[63],第7页。
[6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 1996年,第712页图四一四(A)2。
[66]口隆康著、蔡凤书译:《弥生时代青铜器的源流》,《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2期。
[67] 郭大顺、张星德:《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568页。
[68]冈内三真:《燕下都出土铜戈的启示》,《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 ,2002年,第63~66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