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唐代下博考
作者:张丽敏
在唐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人的手工生产为基础,所以人口数量的多少就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性标志。唐前期河北人口的分布仍然是中南部各州人口稠密集中,北部、东北部则地广人稀。位于河北中东部的下博县,其人口数也当在平均线上,但准确数据无从得知。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玄宗先天二年(713年)饶阳郡7县有“户万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平均每县近2700户,下博县因为曾经作过冀州治,其人口据有量应该相对多一些,或许能达到3000户,按照以户口的多少划分等级的规定,符合“三千户以上者为中县”的标准[8]。另外,《新唐书·地理志》记冀州“户十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万五百二十,县九”,平均每县约12655户,人口92280人。按 “领三万户以上者为上州”,冀州实属大州,而“领六千户以上者为上县”[9],则所属9县均在上县之列。这9县中虽没有下博县,但下博一度为冀州治,推测依其人口数量列为中等县不会有问题。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证实,此次配合石黄高速公路施工中,仅在下博村一处隋唐墓葬遗址中唐墓就达到五六十座,足见当时当地之人丁之旺。
下博所在的冀州、深州一带是农业相对发达地区。文献记载中唐代天宝八年(749年)各道仓储统计,河北道正仓储粮3589180石,居全国第三,义仓储粮7309610石,常平仓储粮535386石,均居全国第一[10]。而1971年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有一块“冀州”铭砖,证明冀州所产之粮也不断运入京都大库。在唐代近一半时间里属冀州的下博县也应为粮食仓储作过贡献。
冀州、深州一带土质肥沃,偏碱性,暖温带气候,适于桑蚕生长,并且这一带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所以桑蚕丝织很盛行。《新唐书·地理志》就记载深州饶阳郡的土贡为绢,冀州信都郡的土贡为绢、绵。下博一带的绢织技术一直延传后代,到了清代,这里的桑蚕丝织仍然十分发达,足以发家致富。对此,清代的《深州风土志》有相关记载:“昔朱滔欲取深州,得丝纩以宽幽州赋,率深州有丝旧矣。州之西鄙诸村蚕桑利最饶,所获岁可十余万金。”[11]朱滔,唐建中年间(780~783年)与魏博田悦一起起兵反唐,自封“冀王”,深州精美、丰富的丝帛产品曾让其垂涎欲得。
吴汝纶在《深州风土志》中写道:“深为州土薄而入寡,自唐以来下于他州。”[12]包括下博在内的深州,自唐以后屡遭战乱之苦,又历宋代黄河泛决,及宋辽之际战事不断,其经济受到重创。曾显要一时的下博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地隐匿于历史烟霾之中。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李同志的大力帮助,特此感谢。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深州市文物保管所:《河北省深州市下博汉唐墓地发掘报告》,载《 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2][3][4]张范东修、李广滋纂:《深州直隶州志》,道光七年刻本。
[5]《宋史·河渠志一·黄河上》。
[6]《明史·地理志》。
[7][11][12]吴汝纶:《深州风土志》,同治刻本。
[8][9][10]杜荣泉等:《河北通史·隋唐五代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成彩虹〕
[1]